中央社
(中央社倫敦14日綜合外電報導)英國媒體「衛報」(The Guardian)報導,18歲台灣女學生Ariel自稱每週都會花上數小時,透過中國應用程式(App)與對岸網友分享迷因(meme)或討論動漫相關話題。
由於這種現象日益普遍,政界人士和專家擔憂,台灣年輕人可能為滿足購物和娛樂目的,沉迷北京所掌控的App,他們也可能在不知不覺中遭到中國「思想改造」。
社群媒體公司可透過演算法控制用戶看到的貼文,來收集有價值的資料,甚至形塑觀點。美國聯邦調查局 (FBI) 去年警告,社群平台抖音及TikTok正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在台灣,中國App引發的國安憂慮格外嚴重。中國已明確表態欲控制台灣,必要時不惜動武,且兩岸有共通語言。這導致中國的App、音樂和戲劇對台灣更有吸引力,且更易於使用,北京也相當重視台灣的用戶。
台灣放伴教育協會理事長王希(Josh Wang)說,兩岸的「語言相似性導致風險更高。台灣學生不一定會關心政治,所以在尋找娛樂時,(使用中國App)既方便又容易。」他也發現,中國節目、歌曲、迷因與流行用語正在台灣年輕人中傳播。該協會正打造一項教育計劃,讓台灣學生更加了解網路風險以及如何保護自己。
在台灣,最受歡迎的2款中國App就是抖音和小紅書。小紅書是被稱為「中國Instagram」的生活方式和社交購物網站。
台灣政府已於去年12月宣布禁止公務人員在公務手機和其他設備上使用抖音和小紅書。
民進黨立委邱志偉表示,「台灣位處中國資訊戰前線。由於我們是民主國家,不可能完全禁止這些App,但今天我們已經看到初步成效。現在我們應該鼓勵台灣大企業禁用它們,和國安、能源相關的公司。讓大企業支持這種做法需要時間。」
對台灣來說,文化影響力是一個相對較新的議題。數十年前,許多中國民眾把台灣歌手鄧麗君和導演李安等人當成偶像;現在,台灣的許多長者都在觀看中國歷史劇和肥皂劇,年輕世代則沉迷於App。
年輕的社群媒體用戶宣稱,他們很少看到中國公然的政治宣傳內容,有些偶爾出現的拙劣宣傳內容,透過抹黑台灣來宣傳中國優點,更可能讓他們感到可笑,而不會改變他們的政治立場。Ariel認為:「你只要知道自己正在使用(中國App)就沒問題了。」
政治人物和專家表示,這種拙劣的宣傳手法不會讓他們感到擔心。他們擔心App內容帶有微妙的語言和文化相關訊息,以否認甚至抹殺台灣人和文化認同。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汪宏倫在近日一篇有關中國軟實力的文章中寫道,北京將其對台灣的宣傳策略描述為「入島、入戶、入腦、入心」,這種策略顯然旨在利用流行文化。
汪宏倫指出,中國社媒內容可能強化殖民論述,以抹殺或淡化台灣身份和文化,「認定中國是(台灣)文化之根…確實會動搖台灣集體意識的基礎」,還可能導致「對中國的盲目崇拜和依賴」。
放伴教育協會的社群媒體教育團隊發現,台灣學生在上課之外,平均每天花費5個小時上網,超過2/3的人表示他們主要從網路上獲取新聞和資訊。儘管在學校,媒體識讀課程是必修課,學校卻跟不上學生的生活步伐。近9成學生認為他們曾在網路上看過假消息,但2/3學生從未或很少進行「事實查核」。
王希說,「教育體系需要媒體識讀課程,但老師不知道該如何授課。他們只能教授如何以批判性角度閱讀報紙,但學生們根本不看報紙。」(譯者:施施/核稿:陳政一)1120814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