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中國社會負面情緒暗潮湧動 改革迫在眉睫

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16日電)香港網媒01今天刊發評論文章指出,在3年疫情和內外形勢疊加衝擊下,帶有負面情緒的中國民眾越來越多,反映出中國社會正進入亟待進行結構性改革、重新凝聚人心的轉折點。

這篇署名「應濯」的文章表示,自1978年採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經濟創下連續數十年快速增長的奇蹟。一個數千年都未能真正解決溫飽問題的國家自此告別貧窮、落後、封閉狀態,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數億人告別貧窮,過上充裕、便捷、現代的城市生活。

文章表示,拋開政治制度、歷史文化和意識形態的不同,得益於三四十年的高速發展,眾多中國年輕一代在許多方面已與香港、台灣及西方國家的年輕人有著共同語言;「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辦曾讓內地(中國大陸)、港台許多人相信一個越來越好的崛起中國正在走向世界」。

但是近年中國社會的負面情緒持續蔓延。有些人自中美貿易戰以來對於中美關係和中國外部環境的惡化焦慮不已,擔心中國的戰略機遇期不復存在;有些人對近年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的宏觀走向感到不解,「擔心中國誤入歧途」;更多人因為3年疫情、經濟下行困境、階層固化相互疊加而在生活上面臨困難,不是被裁員、失業,就是收入銳減,或是看不到「奮鬥改變命運」的希望。

文章引述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指出,6月的16至24歲勞動力調查失業率已攀升至21.3%。這是創下歷史紀錄的驚人數據,年輕人失業困境背後是中國社會正面臨改革開放以來多年少見的挑戰。

當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意識到不論多麼努力,已難以如同父輩那般改變命運,「當他們不幸發現向上流動的階層通道正在持續收窄,他們自然會變得佛系,開始被躺平的負面情緒裹挾,從而對國家和個人的前途失去信心」。

文章指出,「當下內地社會正在進入一個節點,一個亟待進行結構性改革、重新凝聚人心的節點」。

文章並舉例強調,近代以來的中國,「但凡在關鍵節點順應時代和人心的訴求,卓有成效地進行結構性改革,往往會將國家發展推向新的高點」,例如1978年啟動改革開放、1992年鄧小平南巡、90年代的經濟改革以及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這篇評論說,中國當下困境是如何重塑民眾對於未來的預期而相信眼下困難只是暫時,以及如何激發年輕人活力與創造力,並且讓社會變得公正、包容。中國迫切需要靜下心來思索目前的困難,「聽聽來自民間的聲音」,在民間負面情緒全面蔓延前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激發民眾信心和創造力。(編輯:周慧盈/楊昇儒)1120916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