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台北3日電)香港南華早報2日分析報導,雖然中國與以色列因經貿交流而關係拓展,但加薩爆發戰事後北京選邊站,凸顯兩國關係難突破的侷限性,很可能將限制未來雙方建立更緊密政治關係的願景。
報導說,過去10年,中國與以色列的經貿關係日益深化,高達數十億美元的中資挹注以色列先進科技產業與基礎設施,如今中國已成為以色列的第2大貿易夥伴,僅次於美國。
另據以色列國家安全研究所(Institute for 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的統計,兩國貿易額主要來自於以色列對中國進口,從2013年82億2000萬美元(約新台幣2466億元)增至2022年170億6200萬美元,成長逾兩倍。
儘管雙方經貿關係熱絡,不過當上個月盤據加薩走廊的好戰組織哈瑪斯(Hamas)襲擊以色列,北京方面仍未予以指責。
至於聯合國安理會上月處理美國支持的一項提案,因當中沒有呼籲加薩停火,北京投下反對票,招致以色列常駐聯合國代表爾登(Gilad Erdan)的抨擊。
分析人士表示,中國與以色列的夥伴關係一度益增,但當前的加薩戰火卻凸顯有其限制。
以色列賴赫曼大學阿巴埃班國際外交研究所(Abba Eban Institute for Diplomac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t Reichman University)亞洲政策項目主任阿夫特曼(Gedaliah Afterman)說,以色列發覺中國選邊站。
他表示,這可從官方未譴責哈瑪斯,同時中國社交媒體網站不時浮現反以貼文,可見端倪。
阿夫特曼說,截至目前為止,中國因應當前以巴衝突的舉措顯示,對比當今更重要的區域和地緣政治戰略競合,顯然以色列並非中國戰略擘劃的優先選項,也顯示中國自覺中以雙邊關係受損不過是可控管的次要而已。
他表示,如此可能造成以色列政策思維的轉變,也就是仰仗中國得有節制。
阿夫特曼另指出,北京把阿拉伯國家列為戰略優先而非經濟夥伴以色列,也可從中國的中東特使翟雋近期走訪中東多國,卻沒造訪以色列即可窺知一二。
翟雋過去兩週期間,穿梭於卡達、埃及、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與約旦,卻跳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他藉著會見聯合國與中東地區的對口官員多次重申,擔憂加薩的人道危機。
據中國外交部,翟雋藉著會見沙國外交部次長華里德(Waleed Al-Khuraiji)重申,以「兩國方案」(two-state solution)為基礎的和平談判,是化解以巴衝突的「唯一現實出路」。
但以色列駐中國大使館官員上月8日表示,以色列把中國視為朋友,當人們在街上被謀殺,現在不是商討兩國方案的時候,呼籲中國對哈瑪斯「更強烈譴責」。
中東問題專家波頓(Guy Burton)指出,如今戰火蔓延至第4週,中國當局正極力鞏固他們在阿拉伯世界中的地位。
聯合國大會上月27日通過由阿拉伯國家主導的決議案,呼籲執行人道主義的停火,由於這項決議並未譴責哈瑪斯於10月7日恐襲以色列,美國、以色列等14個國家反對,日本、英國、德國、義大利等44國棄權。
雖然以色列外長柯恩(Eli Cohen)以卑劣的措辭抨擊上述停火協議,但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卻說,這項決議凸顯多數國家的強烈要求,並強調巴勒斯坦未獲平等待遇的歷史不公不應再繼續。
但是以色列國家安全研究所(INSS)以中政策研究中心(The Diane & Guilford Glazer Israel-China Policy Center)研究員及副主任拉維(Galia Lavi)則說,對以色列而言,哈瑪斯上月7日的突襲是第2次的「納粹大屠殺」(Holocaust)。
拉維指出,當前的現況在於,中國未譴責哈瑪斯或提及以色列的受害者及人質,以致她認為,中國將不再是外交斡旋以巴衝突的重要參與者,以色列的對中政策也勢必得調整。
拉維表示,多年來,中國在聯合國持續反以的立場,卻忽視以色列藉由經貿與中國建立的關係,以色列官員期盼藉由雙方人民強化交流,可促使中國逐漸改變立場,顯然事與願違。
她說,看來以色列不太可能維持著以巴開戰前的對中關係,局勢必定改變,但難料定改變的幅度。
分析人士指出,中國與以色列的關係,以及中國對於以巴衝突所持立場,相當程度受地緣政治波動和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親以色列的態度所左右,並使得中國自我置身於西方國家的對立面,從中取得操作的空間。
阿夫特曼說,儘管過去數年美中緊張加劇,中國和以色列仍設法維持雙邊互利的經貿關係,而且與以色列經貿交流,中國於其中仍有利可圖。
但阿夫特曼另指出,現實情況卻是,「加薩的戰火披露中以關係的侷限性,而且很可能將限制未來兩國建立更緊密政治關係的願景」。(編輯:曹宇帆/呂佳蓉)1121103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