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選戰多談民生 但多數選票取決對中國態度

中央社

(中央社倫敦8日綜合外電報導)研究台灣政治的學者鮑彤發表文章說,台灣這次大選的多數選票將取決於對中國的態度,但這不會是一場關於統獨的公投,國家認同和如何最妥善維持現狀的判斷將是最重要考量因素。

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網站今天刊登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鮑彤(Nathan Batto)的文章。

他寫道,有些人論及台灣選舉時,經常將焦點放在台灣的未來,例如這次大選是否表明台灣將走向與中國統一,或邁向一個正式的獨立國家?與此同時,實地觀察的人經常注意到,關於中國的政治討論令人意外地其實並不算多;候選人常花大把時間談論其他問題,例如核電、物價飆漲、醫療保健支出和公共住房等,因此,分析家經常主張,比起中國,台灣選民現在更關心影響日常生活品質的議題。

但鮑彤認為,這兩派觀察家都被誤導了,中國始終是台灣大選的核心問題,只是考量因素比單純討論統一或獨立更為複雜。

他寫道,台灣主要政治分歧是基於對中國的態度。然而,在此背景下,「中國」不一定狹義地指涉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最基本的角度來看,台灣的政黨體制是圍繞國家認同而建立:你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中國人或兩者兼是?

不同人對這個問題會給出不同的答案,原因有很多,包括他們或他們的祖先來到台灣的時間、傾向使用的語言、宗教信仰、受教育的經歷、出國旅行時受到的待遇,以及對中國歷史、文學和藝術的感受等。

多年來,這些因素反過來又決定了許多更迫在眉睫的政治問題的答案,包括民主轉型、軍事改革、教育政策和預算優先事項。

當然,這種分歧並不完全出於內部考量。如何與海峽對岸這個龐然大物打交道,逐漸成為台灣的生存問題。

鮑彤說,隨著中國經濟和軍事實力持續增長,台灣為了嚇阻侵略,找到國際外交、兩岸政策、國家安全和經濟戰略的正確組合變得愈來愈重要。不過,對於如何才是因應中國挑戰的最佳之道,自認純粹是台灣人的人與多少認同中國人身分的人往往會給出截然不同的答案。

台灣兩個主要政黨反映出這種認同分歧。執政的民主進步黨具有強烈的台灣認同,希望與中國保持一定距離;在野的中國國民黨則普遍傾向與中國展開更多交流與經濟合作。

然而,短期內,無論是政治精英或一般民眾都沒有急著要找出迅速解決台灣地位問題的辦法。儘管兩黨意見分歧,但在維持現狀方面仍具有廣泛共識。

文章指出,台灣對中國問題的討論框架逐年來有很大變化。2020年大選的討論聚焦於中國對香港自由的壓制,擔心相關情節可能在台灣重演。2012年和2016年則牽涉到與中國經濟整合的程度和速度。今年有很多人關注烏克蘭衝突,與中國有關的討論往往談及避免戰爭。

鮑彤說,台灣當然正面臨許多與其他國家相同的經濟和社會問題,正因這些問題與主要政治分歧無關,政治人物往往會花費許多時間討論。今年,台灣候選人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討論公共住房、低出生率、通膨、醫療保健支出、能源政策和網路詐騙等。

鮑彤寫道,民進黨在今年大選還有一個必須考量的因素:選民疲勞。民進黨執政8年後,許多選民如今只是想要有些改變。

他認為,這次選舉的絕大多數選票,最終將取決於對中國的態度,但這不會是一場關於統一或獨立的公投,國家認同和對於維持現狀最佳方式的判斷才是最重要的考量。(譯者:劉文瑜/核稿:曾依璇)1130109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