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蕭伃君台北14日電)台灣以科技島自豪,至今仍採取紙本投票、人工唱票的方式計票。學者指出,這個傳統的選舉文化沿襲自日治時代,曾是舊國民黨時期標榜「自由中國」的宣傳,維持至今主要是為確保對選舉的信任度。
儘管紙本投開票並非台灣特有,許多外國觀選者仍認為,台灣的唱票文化相當有趣。台灣的投開票所沒有使用任何電子產品,從確認選民身分、領選票、在選票蓋上戳印、將選票投入票匭、封票匭、唱票和計票,皆倚賴人工親力親為,完全不科技化。
台灣自1987年解嚴後邁入民主化,但台灣人的投票經驗始自日治時期的1935年。台灣大學歷史系陳翠蓮教授說,台灣當年首次舉行地方選舉,但必須繳稅達一定額度以上才有投票權,具有投票權的台灣人只限於少數,甚至少於當時在台日人。
陳秀蓮指出,當時的投票方式是在選票上寫出支持對象的名字,從史料上來看,開票時就是一張一張選票唱票後,計算得票結果。
陳翠蓮說,國民黨政府撤退來台後,在美國壓力下,必須強化台灣人政治參與權利,自1950年開始舉辦縣市級普選,因當時文盲不少,投票時不再需要在選票上寫出支持對象的名字,而改用戳印,「但開票方式承襲日治時期做法,一張一張唱票」。
她說,這個唱票過程也成為當時國民黨政府用來對內對外標榜「自由中國」民主形象的宣傳。
陳秀蓮說,戒嚴時期選務、監票者都是黨務、公務人員,競爭者不被允許派人監票,作票情形很常見。有選務人員手上沾印泥,故意將對手得票塗汙成為廢票; 唱票唱成國民黨候選人得票;或開票突然停電,將大量事先蓋給國民黨候選人的選票倒入票櫃等。
國史館自2020年5月20日開展的「臺灣歷史上的選舉」也提及一黨專政下的選舉舞弊事件。展覽介紹,在台灣民主史上具象徵意義的1977年中壢事件,是台灣民眾第一次自發性上街頭抗議選舉舞弊,開啟爾後「街頭運動」的序幕。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黃秀端表示,台灣仍維持這個投票方式,說到底還是「信任問題」。
黃秀端表示,開票過程有每個政黨和候選人指派的監票人員,現在也有人拍照錄影,一張一張亮票,相當公開透明,就是為了贏得大家信任。
她說,台灣絕對有電子投票的技術,但是「投票機器點進去投給誰、出來會不會是同樣的人,怎麼知道軟體有沒有問題,(選民)完全看不到。台灣人民真的能相信嗎?」
黃秀端指出,中選會曾多次委託學者調查,發現民眾對紙本以外的投票方式「沒有信任」,可能因為政黨間互相猜忌,也有人擔心對岸做手腳。
「一旦網路和機器被駭、選舉被駭就完了,政府信任機制就沒了」。
黃秀端指出,現在針對選務工作的假訊息也非常多,例如:選票會讓墨水消失、開票所計票後送至地方選務中心驗證的過程會被竄改等。如果如此透明和嚴謹的過程都可以受到假訊息影響,那看不到選票的投票方式,假訊息更有可能達到煽動效果。
「選務一定要得到信任,要不然選舉怎麼辦的下去?那麼多假新聞還撐得下去,就是還有信任機制,就是因為還看得到選票」。(編輯:石秀娟)1130114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