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葉素萍台北10日電)新台灣和平基金會、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政治受難者、受難者家屬、專家學者超過520名發起人一起倡議發起「519白色恐怖記憶日」。他們說,應深化歷史意識,讓世世代代認識白色恐怖的錯誤與不正義,讓悲劇不再重演。
新台灣和平基金會、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等團體,明天將在國家人權博物館舉行「519白色恐怖記憶日發起人大會」,包括,政治受難者蔡寬裕、呂昱、陳列、國家人權委員會主任委員陳菊、新台灣和平基金會董事長王美琇都將出席。
新台灣和平基金會表示,從1949年,中國國民黨政府在台灣頒布「戒嚴令」,直到1992年修正刑法100條、廢除金門地區臨時戒嚴令,台灣白色恐怖時期長達43年,為何沒有一個憑弔苦難與記憶歷史的日子。白色恐怖不只是獨裁極權統治的殘暴史;白色恐怖最終的結束,也是台灣人掙脫枷鎖、為自由奮鬥,推進民主化工程的動人的反抗史。
新台灣和平基金會、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以及政治受難者、受難者家屬、不同學術單位與社會組織的專家學者,超過520名發起人一起倡議發起「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發起人倡議,政府正式訂定每年的5月19日為「519白色恐怖記憶日」,不必放假,並成為國定紀念日。
他們認為,「白色恐怖記憶日」的設置,具有多重功能:第一,告慰政治受難者及其家屬,促進人們同理共感之情;第2,提醒並警惕當政者,記取歷史教訓,鞏固人權保障機制;第3,深化歷史意識,讓世世代代認識白色恐怖的錯誤與不正義,讓悲劇不再重演。
他們表示,為了記憶和反思這一段歷史,將敦促政府相關部門積極促進公共記憶的形成,促進對話並凝聚共識:強化歷史教科書有關這段歷史的書寫;鼓勵文化介入,豐富文字、視聽、表演等藝術形式的相關創作。
他們說,將結合進步的社團,深入地方,定期舉辦諸如講座、展演等相關活動,讓記憶日的推行成為一種社會運動,同時也是文化運動。此外,在日常的生活空間中,選擇適當地點,設置有形的紀念物或標誌,讓相關的記憶有繫存的所在,並且進入人們的日常。(編輯:蘇志宗)1130310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