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溫貴香台北24日電)「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預計8月舉行,府院人士今天表示,委員會具有諮詢與政策輔助性質,具政策建議權,決策權最終在行政部門,絕非疊床架屋;面對立院三黨不過半局勢,執政團隊盼透過委員會的對話溝通累積正當性,政府施政成果最終仍由民意來決定。
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由總統賴清德召集,3位副召集人分別是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中研院長廖俊智、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執行秘書由環境部長彭啟明擔任,副執行秘書由總統府副秘書長張惇涵擔任。
府院人士表示,委員會運作由執行秘書、副執行秘書選定會議主題,經由副召集人同意,並由總統拍板;另外,委員成員同樣可以提案。每3個月開會1次,每次開會時間至少兩個小時。
府院人士上午表示,委員會每次會議主題會先向行政院報告、再向委員會報告,再到行政院決策執行。若發生政院及委員會意見不同怎麼辦?府院人士表示,委員會與行政院的意見或有不同,因此希望透過委員會的平台形成共識;若委員意見與政策既定政策不同,也會把意見帶回政院檢視有無調整可能性的參考,這是一種狀況。
第二種狀況若因資訊不夠充足讓委員有所誤解,也可透過委員會的機制讓委員知道實際的運作狀況。府院人士說,這是一個雙向溝通的過程,雙方都可理解可做的部分與可能難度,在此狀況下,即便有些地方沒辦法一步到位、沒辦法那麼好或無法100%照委員意見,大家也能夠透過溝通取得一定的認同與共識,有利於政策推動。
府院人士說,社會各界不論反核或擁核,討論問題必須建立在正確的資訊下,台電可以預測未來5年、10年的供電需求,把資訊公開讓大家知道。童子賢跟環保聯盟創會會長施信民的意見一定不一樣,委員會針對未來用電供需的正確資訊,電力到底夠不夠,假設挑戰很大該如何、甚至要考慮區域間的平衡該怎麼做,委員會可以理性討論、互相溝通與說服,例如童子賢也說,如果多數民意不支持核電,他也是服從、接受。
對於委員會的定位,府院人士表示,兼具諮詢性質與政策輔助性質。所謂政策輔助性質,某種程度有政策建議權,意即輔助的建議權,最終的決策權還是在行政部門。
攸關決策機制部分,府院人士強調,如果有高度共識即可形成決策;若未達成共識或高度歧異,委員會也可能作成決議請行政部門再做研議,委員會基本上具有諮詢與政策輔助的性質。
至於委員會作成政策建議再到行政部門決策之後,若涉及修法,送到立法院可能被打回票,外界有白忙一場的疑慮。府院人士表示,總統成立委員會當然希望傾聽意見、凝聚共識,化作政府的施政與決策,愈多的共識代表愈多的正當性,希望朝野政黨都能夠支持。
府院人士表示,面對立院三黨不過半局勢,執政團隊仍是積極做事,透過委員會的對話溝通,就各項議題累積正當性,凝聚社會共識,政府的施政成果最終仍是交由民意來決定。(編輯:張良知)1130724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