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謝怡璇台北7日電)德國科隆大學東亞學院教授文浩出版新書,分析毛澤東時代下的社會衝突與變革,今天在台北舉行訪談講座。文浩指出,在不同階級、戶口、性別、種族下,大饑荒對當時人民的影響有所差異,像是戶籍制度仍遺留至今,深深影響中國社會。
文浩(Felix Wemheuer)2019年出版「A Social History of Maoist China」一書,今年推出中文版「毛澤東時代的真實社會:共產黨如何改變中國階級與人民面貌?」。該書分別從社會變革、社會分類和社會衝突三個關鍵要素,分析自1949至1976年毛澤東時代下的真實社會。
出版商台灣商務印書館7日在松山蔦屋舉辦作者訪談講座,邀請建國中學歷史老師黃春木共談。
文浩指出,他於2000至2002年在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系留學,赴河南、山東採訪老農民關於饑荒、文化大革命的記憶,發現民間有很多90年代期間的寶貴資料,被當成垃圾丟掉,從那時開始拾起這些資料來研究,聚焦在大躍進時期的饑荒和文化大革命。
文浩表示,過去關於毛澤東的研究大多是針對其個人為中心的研究,這次想透過研究基層人民的生活,從不同階級、城市與農村戶口、性別、種族等角度,分析中國大饑荒時代產生的不同影響,以及優待政策(affirmative action)如何影響毛時代下的社會,更能讓讀者清楚了解在當時制度下對社會產生的直接影響。
文浩舉出戶籍制度如何影響到過去的中國人民及現在的中國社會。
他指出,過去戶口與能拿取多少糧票有關,當時中共也透過戶籍制度控制人的流動性。現在雖然沒有糧票,但戶籍制度仍深深影響人民,在教育升學制度上產生差別對待,擁有北京戶籍的學生考上北京大學的機率相對其他地區來得高,這也再度顯現階級制度是如何影響中國人民的生活。
文浩也提到性別不平等。他指出,雖然毛澤東曾說過「婦女能頂半邊天」,但中共至今僅有江青做到黨內較高的位置,且中共中央常委到現在也沒有出現過女性代表。而在1970至80年代的民間,任職於重工業、集體企業的女性待遇也不如男性,性別所產生的差異明顯。
黃春木則提到,書中還提及因為家庭勞務無法社會化,當時的家務大多仍由女性負擔,這也導致女性在外工作,相對於男性會受到更大的限制。
對於黃春木提問該如何評價毛澤東。文浩強調,比較1949年與1976年的社會發展、教育、衛生等方面確實有很大的進步,但也發生飢荒、文化大革命等事件。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曾提出「兩個不能否定」,他認為,評價應從一個個面向來看,較為公平。(編輯:楊昇儒)1130907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