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貞:建構法院社會信任 捍衛民主憲政法治人權

張文貞:建構法院社會信任 捍衛民主憲政法治人權 | 華視新聞
(中央社)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范正祥台北10日電)立法院全院委員會今天上午審查司法院長被提名人張文貞。張文貞表示,她的提名,如蒙立法院的信任同意,司法院長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建構法院的社會信任,以及捍衛民主憲政的法治與人權。

總統賴清德8月底提名張文貞出任司法院長,姚立明出任司法院副院長,以及何賴傑、陳運財、王碧芳、廖福特與劉靜怡共7位為司法院大法官人選。

立法院朝野黨團11月14日協商司法院人事同意權案相關審查時程,各黨團達成共識,包括12月10日上午審查司法院長被提名人,下午審查司法院副院長被提名人;12月11日、12日審查大法官被提名人。審查完畢後,於12月24日院會上午行使同意權案記名投票表決。

立法院全院委員會今天上午議程進行立委對司法院長被提名人提出詢問。這次是首次提名女性的司法院長人選,張文貞為美國耶魯大學法學博士,現任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特聘教授,專長憲法類、行政法類、國際法類。

張文貞口頭報告時指出,獨立、專業而有效能的司法,是民主憲政國家的重要基石。不過,「我們的法院,卻正面臨嚴峻的挑戰」。法官及基層司法人員長期過勞,優秀法官人才流失;快速變動的科技、產業,紛雜的社會、政治,都給法院極大的壓力,社會對於法院的信任難以提升。

張文貞說,她的提名,如蒙立法院的信任同意,司法院長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建構法院的社會信任,以及捍衛民主憲政的法治與人權。

在建構法院的社會信任上,張文貞表示,她有三個推動重點,制度機制、專業效能、國際連結。

張文貞指出,首先,制度機制的建立,針對過去幾年推動各項司改措施的成效評估,將在司法院召開廣納審、檢、辯、學及民間團體的「司改成效評估及推動委員會」,作為司改後續討論與協作的平台。

她表示,對於已經建立的機制,必須在實證的基礎上,評估成效;對於過去未能形成共識、或未能有效推動的機制,如金字塔型訴訟程序,法官多元晉用及評估淘汰,擴大強制律師代理,強化人民受律師協助的權利,訴訟資源濫用的有效抑制,法律人考選及專業訓練的改革等,均須擴大討論、有效溝通,以務實方法,分階段推動。

張文貞說,其次,是專業效能的提升。透過司法資源的擴大並有效分配,優化案件流程及整合資訊系統,建構專業量能及傳承辦案經驗等,緩解法官及基層司法人員的過勞問題。

她表示,第三,是推動司法的國際連結。與其他國家的法院建立長期且穩固的經驗交流與合作,將有助於彼此專業能量的提升。

在捍衛民主憲政的法治與人權上,張文貞指出,當代的法院,除了履行公正獨立、依法裁判、定紛止爭的傳統角色外,還需要面對全新的挑戰。新興科技對基本人權帶來的風險,威權再興對民主憲政的潛在威脅,區域和平與安全的維護,以及氣候變遷對人類生存條件的深遠影響,這些議題無不考驗法院的判斷與應變能力。

此外,張文貞表示,面對高度的政治與社會分歧,法院必須善用司法的程序條件與制度基礎,尤其是憲法法庭,要能妥適運用多元的裁判宣告模式,有效衡平社會對於改變的期待以及要求司法自制並尊重政治部門的不同定位,以促進對話的法院自居,有效進行部門及社會的憲法對話。(編輯:張均懋)1131210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