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來瘋」風潮有光環有陰影 林書豪選擇做自己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張欣瑜舊金山3日專電)前NBA球星林書豪,因2012年的「林來瘋」旋風受到外界矚目,他曾說那刻的光環也形成後面10年的陰影,但那股熱潮,卻激起美國亞裔社群內心深處的想望,直至疫情的今日還未消退。

林書豪出生在陽光燦爛的加州,成長於舊金山灣區的「帕羅奧圖」(Palo Alto)。在這塊約台北士林大小的土地上,有知名學府史丹佛大學和近1700家新創企業,「經由無數次失敗換得一回成功」是這座城市的象徵符號。

在競爭激烈的矽谷蛋黃區,林書豪和許多亞裔孩子一樣,從小就開始接觸十八般武藝。渾身充滿籃球魂的他,小時候也必須學彈鋼琴,直到父親林繼明和母親吳信信看見兒子對籃球的天賦和熱愛,決心支持林書豪追尋夢想。

小學到高中,林書豪在學校一路練球,努力也反映在球場表現上;他在帕羅奧圖高中籃球校隊擔任隊長、球隊曾贏得加州校際聯盟乙組的冠軍,他個人則風光拿下北加州乙組最佳球員、入選全加州最佳陣容。

不過,這樣的成績並沒有讓林書豪的籃球人生比一般人順遂;當他高中畢業,滿懷期待申請各校籃球獎學金時,包括灣區的加大柏克萊分校和史丹佛大學在內,沒有任何一間學校點頭同意。

最終林書豪進了哈佛大學,因為這間學校能夠保證他在籃球隊裡,占有一席之地。「哈佛小子」是外界給林書豪的稱號,但當名高材生卻非他的心之所向。林書豪曾表示,美國社會不認為亞裔美國人會打藍球,若不是他亞裔的身分,或許就能申請得到籃球獎學金。

在躋身身前往NBA這座金字塔頂端的路上,林書豪的膚色讓他更加深感挫折。

大學畢業後參加NBA選秀,林書豪說所有球隊對他的評語都是「對亞洲人既定的看法」;紀錄片38 at the Garden當中,演員敏哈吉(Hasan Minhaj)描述,「矮小、被動、非運動咖」是美國對亞洲人會有的幾個刻版印象。

但是上天並沒有就此斷了林書豪的籃球夢,後來金州勇士老闆拉可布(Joe Lacob)給了他機會,只是進到球隊後他並不受重用,甚至三度被下放到發展聯盟。跌跌撞撞之下,林書豪被勇士隊釋出,轉往效力休士頓火箭很快又被揮棄,突然間,急需控衛的紐約尼克給了他一線生機,他在2011年加入了尼克。

當時,林書豪在繁華的紐約只是一名無名小卒,隊友「拳王」錢德勒(Tyson Chandler)初次遇到他,還以為「這小孩是來要簽名的」,球場警衛完全不相信他是球員、甚至要求他出示徽章。

在紐約的菜鳥時期,林書豪長達6個星期睡在哥哥家的沙發上,有一天,哥哥的朋友來訪,他只好跟隊友費爾茲(Landry Fields)借沙發,沒想到他的身長比費爾茲家的小沙發足足多了70公分,整晚林書豪翻來覆去難以入眠,醒來後迎接他的卻是改變他一生的一場比賽。

2012年2月4日,尼克對上籃網,林書豪替補上場攻下生涯新高的25分,並率領尼克打出一波7連勝,最讓外界瘋狂的就是2月10日那一天,尼克在主場麥迪遜花園廣場迎戰湖人,賽前,已故NBA巨星布萊恩(Kobe Bryant)受訪,不假思索表示「不認識林書豪」,林書豪當晚立刻飆進38分,轟動全美。

在那個2月,長年受到壓抑的亞裔美國人社群看著林書豪的比賽又哭又笑、又叫又跳。一名亞裔籃球員在場上克服心理障礙、穿過銅牆鐵壁,在世界面前證明自己的震撼畫面,比贏球本身更令人為之瘋狂與沸騰。

激情過後的現實人生,林書豪前後轉戰NBA不同隊伍,2019年到2022年間,也曾加入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CBA)北京首鋼和廣州龍獅,最後則是選擇提前結束賽季。

在征戰各大賽場後,林書豪不諱言渴望一份安定,也需要思考更多「比打球意義更深遠」的事。

1月,林書豪在家鄉灣區宣傳以「林來瘋」為主題的紀錄片38 at the Garden,回顧2012年,他直言很長一段時間「不想參與和林來瘋有關的事」,他對那個奇蹟般的成就有種「又愛又恨」的複雜情緒,因為很多時候,那耀眼的光環帶給他之後的人生一種無法突破的陰影,若不是紀錄片主軸是為亞裔社群發聲,林書豪恐怕也不會答應。

或許,以林書豪的亞裔身分,在美國或是中國球場都無法找到全然的歸屬感,但灣區的失敗學文化加上父母無比堅強的後盾,讓林書豪一路走來經歷高低起伏過後,仍不斷嘗試去突破亞裔族群在美國社會的痛苦與掙扎、去感受許多人夢寐以求的自信和尊嚴。

選擇台灣作為職業生涯後段的停靠站,迎接林書豪的是比灣區更耀眼的高雄太陽,還有他的弟弟林書緯以及熱情的球迷,而對世界上許許多多的亞裔球迷來說,不論林書豪身在何處,他們都衷心獻上祝福,期盼豪小子能真正的做自己。(編輯:高照芬)1120204

新聞來源:中央社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