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尹俊傑紐約15日專電)美國職棒大聯盟本季引進投球時鐘,比賽加快,帶動進場觀賽人數成長。但紐約時報報導,大聯盟三振次數比安打多,比賽精采度打折扣,本季修改規則未改善這項問題。
大聯盟本季規定無人在壘時投手要在15秒內出手,比賽更緊湊,平均每場不到2小時40分就打完,較上季縮短24分鐘。向來保守的大聯盟勇於變革,媒體普遍給予肯定,球迷也捧場,這個例行賽季吸引6年來最多的7074萬7365人進場,年增9.6%。
但今天的紐時新聞簡報指出,與籃球、美式足球相比,大聯盟比賽節奏仍緩慢,而且三振過多以致場內缺乏動態,投球時鐘及加大壘包鼓勵盜壘、限制防守布陣以利安打出現等規則修改,都無法解決這項問題。
棒球歷史逾百年,多數時間安打都多於三振。如同全壘打,安打有助球隊得分,或讓打者上壘製造更多動態,使比賽更刺激;相較之下,三振通常是打者沒打到球,垂頭喪氣走回休息室。
資深棒球作家希恩(Joe Sheehan)表示,20年前說三振將多於安打,會是個瘋狂想法。結果三振次數在2018年超越安打,自此每年三振都比安打多。
根據棒球統計資料網站Baseball-Reference,本季大聯盟出現4萬1843次三振,4萬839支安打;三振占總打席22.7%,高於上季的22.4%;打擊率2成48,雖高於上季的2成43,與2001年至2009年防守布陣興起前2成6以上的水準仍有段差距。
過去20年大聯盟三振次數迅速增加,原因包含投手實力提升、球速更快,電腦分析輔助投手更有效增加球的轉速;各隊把更多投手塞進陣容,許多投手每場只需投一局,面對的打者有限,可以盡情催球速。
因此,比賽後段往往是由連串三振構成的戲碼。
以11日的美國聯盟分區系列賽第4戰為例,休士頓太空人在客場以3比2擊敗明尼蘇達雙城,3勝1敗晉級美聯冠軍系列賽。此役2小時38分打完,毫不拖泥帶水,但從7局下到比賽結束,雙城最後7名打者中6人苦吞三振,有如本季大聯盟比賽縮影。
本季大聯盟進場人數雖成長,仍比2007年的巔峰低約10%。根據多項民意調查,棒球已退居美國第3受歡迎的運動,人氣不如美式足球、籃球。希恩說:「棒球設計原意是跑壘與防守的比賽,現代棒球的跑壘與防守卻是史上最少。」
紐時新聞簡報作者認為,大聯盟可更積極改善三振過多的問題,例如限制每隊陣容只能有11名投手。這是數十年前大聯盟球隊正常投手數量,如今每隊常有13名投手。大聯盟也能如1969年賽季降低投手丘高度,或縮小好球帶。
文末寫道:「其中一些變革聽起來可能很激進,但多數成功的運動及任何成功的企業都會與時俱進,做出重大改變。」(編輯:郭中翰)1121016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