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樹國際工藝交流展 16國67組參展作品登場

生命之樹國際工藝交流展 16國67組參展作品登場 | 華視新聞

吳念達 報導  / 台北市

台灣、馬來西亞、印度三地合作推動的「生命之樹國際工藝交流展」於5月5日盛大開幕,由文化部、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代表及兩位世界工藝理事會的資深國際策展人共同揭開序幕;首度前來東亞地區展出的「生命之樹國際工藝展」帶來16國67組件精彩的傳統與當代工藝精萃。

文化部陳濟民主任秘書出席致詞時指出:「這次跨國合作落實文化新南向政策中,真正走向國際合作的在地化,多面向拓展文化外交,讓台灣攜手世界,讓世界走進臺灣。文化部深刻相信並認同,文化與藝術的交流,必須回到人身上。透過人的交流,我們才能細緻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內涵。以人為本,學習認識文化差異與深度,才是擴大雙向交流的基礎。」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許耿修主任則表示,生命之樹國際工藝巡迴展覽是由「工藝界聯合國」之稱的世界工藝理事會(World Craft Council)兩位資深策展人Edric Ong(馬來西亞)與Manjari Nirula(印度)發起。2015年開始,已巡迴展出馬來西亞吉隆坡雙子星塔藝廊、印度新德里比克納宮、夏威夷東西文化中心及加拿大溫哥華亞洲藝術學會等四國五站。今年度,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積極爭取與世界工藝理事會亞太分會合作,台灣成為東亞地區第一個展出「生命之樹國際工藝展」的國家。

來自馬來西亞資深策展人Edric Ong致詞
來自馬來西亞資深策展人Edric Ong致詞

生命之樹展品來自印度、馬來西亞、印尼、緬甸、柬埔寨、越南、菲律賓、不丹等南亞、東南亞國家,甚至還有遠從中亞、西亞的伊朗、烏茲別克、哈薩克、巴勒斯坦遠道而來的難得之作。參展藝術家更是全球工藝界的佼佼者,8位曾獲工藝界奧斯卡等級的「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工藝理事會聯合傑出手工藝品徽章認證」,其中3位應邀來台,於台灣生命之樹展覽展現高超技藝。

策展人之一的Edric Ong指出:「世界各地的文化與宗教裡,生命之樹都是重要象徵。」可蘭經中的圖巴永生之樹、佛陀頓悟覺知的菩提樹、聖經創世紀裡的生命樹與善惡樹、漢人的王母蟠桃、印尼皮影戲開場的生命之樹、印度民間的世界之樹、馬來西亞伊班族橫越此世與神靈的橋樑之樹。從三百多年的古伊朗佩斯利紋樣Kalamkar繪染;伊朗、印度及馬來西亞三種不同文化及工藝各自表現的伊斯蘭祈禱墊;以印尼蠟染方式製作的華人桌圍;到馬來原住民圖騰在印度刺繡與印尼皮影戲上的當代轉譯,生命之樹展的每一件作品都有深刻的文化故事。Edric 以台灣展中精選的兩幅馬來西亞沙勞越伊班族的Pua Kumbu儀式織品為例,傳統上伊班織品必須由具有作夢能力的織女織成,織品上的生命之樹紋樣,標誌祭壇的神聖空間,既連通他世也庇護現世的人群。

工藝中心許耿修主任致詞
工藝中心許耿修主任致詞

「生命之樹Pua Kumbu織品」的織者Bangie Embol 更榮獲諸多國際獎項肯定,包含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織藝大師獎。 上下相對的生命之樹儀式柱的紋樣設計,象徵神聖空間,也代表實際的儀式祭壇,更是織者族群文化的歷史記憶。來自印度的另一位策展人Manjari Nirula則以台灣生命之樹展所選擇的主意象畫作「印度瓦力族生命之樹」為例,描繪大樹作為人類族群生活的中心,物種繁衍、農地耕作、社群生活都圍繞著樹進行。深刻展現出樹、人與環境的共生關係。她引述藝術家對生命之樹的詮釋:「樹之根源是我們信仰,軀幹為我們身心,枝椏綻放為智慧」。所有地球生命的相互連結本質,暗示著演化意涵中的共同源起。因此希望透過展覽帶動社會大眾對於生態環境整體依存的意識,展現自然與文化延續循環的本質。

文化部陳濟民主任秘書代表致詞
文化部陳濟民主任秘書代表致詞

生命之樹國際工藝交流展群聚中亞、南亞、東亞及東南亞16國藝術家,每件藝術創作運用不同天然永續質材,傳遞傳統藝術技法與當代表現。生命之樹展更難能可貴呈現多種工藝形式,包含織品、陶瓷、金屬、木、紙、珠綴與漆器,體現生命之樹概念的多樣本質。

生命之樹展同時邀請22件深具文化意涵的台灣藝術作品同場登台,包含台灣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錫藝大師陳萬能、工藝成就獎得主竹藝大師李榮烈及漆藝家黃麗淑等人傑作。其中陳萬能藝師的「惜福」以錫與惜、瓠與福的音近,發展出富有在地生活逸趣之作。黃麗淑一系列以傳統椅凳雕刻再覆漆的蓬萊塗,藉用竹、木、石榴植物,代表著「合八字」等傳統婚嫁禮俗。國際策展人Edric Ong更指出,台灣傳統與當代工藝水平之高,在國際間已有目共睹。生命之樹展國際巡迴四國五站,夏威夷東西文化中心開展時,便選定台灣青年藝術家卓子絡的藍染作品「蟠桃樹」與黃金梅的漆畫「生命的源頭」為主意象。(文化部提供)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