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渡海世代」遷台一、二代的傷痛 《離亂之歌》11/22首映

「1949渡海世代」遷台一、二代的傷痛 《離亂之歌》11/22首映 | 華視新聞

張原紘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籌製多時的紀錄片《離亂之歌》明(22)日在台北喜滿客影城舉辦首映典禮,基金會董事長沈慶京、公視新聞部經理蕭丁毓、導演齊怡、劉佩怡及紀錄片受訪者包括媒體人王健壯,作家張曉風、蘇偉貞、隱地、向明、陳義芝等人都將出席首映會。《離亂之歌》透過七位文學家口述散文、詩詞或書信的方式回望歷史,優質的製作內容深獲好評也被公共電視「紀錄觀點」選為播出影片,將於11月23日晚間十點在公共電視首播,未來將走進校園及眷村,讓更多人重新認識那一段遷台歷史。

1949渡海世代 訴說遷台一、二代的傷痛

「怎曉得戰爭的終點,竟是漂泊離亂的起點。」1949年大遷徙,是一個強烈的時代印記,也是歷史的重要轉折!百萬軍民隨之離鄉背井,從倉皇走避,落地生根,終至埋骨台灣,他們把一生的故事,全都留給了台灣,而那也是一整個渡海世代的共同記憶。

《離亂之歌》從一句句思鄉的散文和詩開始,讓主角們訴說大時代和家族的故事,娓娓道來身為遷台一、二代的傷痛,紀錄片分為七個篇章:流離、渡海、新生、滄桑、懷鄉、返鄉、回望,將渡海世代的故事化為一本生命之書、一首離亂之歌,影片結合敘事、朗讀、影像等多元手法,一段段拼組出1949渡海世代的故事與滄桑。

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 悲歡離合的歷史見證

基金會董事長沈慶京表示,1949年前後遷徙來台灣的中國各省人士,在這塊土地落地生根,他們各自有著大時代的生命故事。有感於長輩們逐漸凋零、青史乏人記述,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從2017年開始進行「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計畫,尋訪遷臺一代、二代人物,希望透過真實經驗的口述影像,為大時代的悲歡離合留下歷史見證,至今已經採訪千餘位遷台人物,製作超過400支影音紀錄。

沈慶京表示,去年起更啟動紀錄片專案拍攝計畫,目前共完成五支紀錄片,包括長版深具文學特色的《離亂之歌》,以及講述金門古寧頭大戰的《砲火下寫歷史》、歷經戰亂奔波的《富國島歸來》、孫立人將軍組建的《亂世小小兵》、及大規模遷徒的《大陳大出走》等主題性紀錄片;這些專題紀錄片透過不同主題, 拼貼舊貌,還原真相,充分描述遷台歷史記憶的深度和廣度。

「只有文學是永恆的」 石靜文用文學述說歷史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秘書長石靜文表示,基金會「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的影片以往較偏重於個人的口述歷史,這次首度嘗試用文學性的敘事手法,透過幾位受訪者主述他們曾撰寫的散文或詩文來貫串整場,兩位應基金會之邀、擔任編導的齊怡和劉佩怡都是文學素養極高的資深影像工作者。

全片的運鏡及取景,皆不同於一般,深具溫度的口白更添親炙的無奈與沈重。石靜文說,歷史的恩怨遲早會過去,只有文學是永恆的,這次基金會嘗試以文學手法來述說歷史,也是過去探討1949紀錄中沒有使用過的呈現方式,未來仍將繼續用不同手法製作更多能引起觀眾共鳴的紀錄片。同時,也計畫陸續到各大專院校播放不同主題性的紀錄片,讓更多年輕一代認識並珍惜這段專屬於台灣的歷史記憶。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