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荒原紀實:花蓮醫療資源困窘

居住在都市或平地的觀眾,您可能很難體會,生了病找不到醫生看的滋味。在醫院診所競爭激烈的時代,台灣還是有許多鄉鎮,除了衛生所之外,一個醫生都沒有。全民健保開辦之後,這些民眾繳了保費,得到的醫療服務,卻不成比例,長年來,醫療資源不均衡的問題,值得重視。第一站讓我們先到,有台灣後山之稱的花蓮縣。

一個星期只有一天,城裡醫院的巡迴醫療車,會開進花蓮縣秀林鄉的崇德村。

小小的教堂門口,早就排好長長的隊伍。

桌上已經用健保卡自動掛了號。都是老病號了。醫療車裡有他們的病歷表以及常備藥。高血壓,神經痛,關節炎,多半是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病。

新建的道路,儘管四通八達。村民就醫主要還是靠這座流動醫院。

雖然有了健保,40公里外的慈濟,門諾等大醫院,仍然是吃不起的醫療大餐。

幾十年了,花蓮市區的醫院診所都飽和了,還是沒有醫生來裡開業。

唯一的診所是衛生所。醫生必須在衛生室,甚至到病患家裡,巡迴看診。85歲的泰雅老太太,已經病了3天,她的女兒只好陪著三天不工作,不休息。

能怎麼辦呢?年輕人,當家的,都到都市謀生去了。留在家鄉的老弱婦孺,通常連起碼的交通工具都沒有。

省政府以培養原住民公費醫生,解決山地鄉沒有醫生的問題,原本公共衛生的把關人,被迫站到醫療最前線。年輕的山地醫生經常嘆息,看著自己的族人,任由酒精摧殘健康,意外事故死亡率,居全國之冠,但相關的衛生教育和生活輔導,誰來做呢?

肺結核,寄生蟲,肝炎,這些文明進步的指標,對於這塊有著碧海藍天的東部淨土,是個諷刺。

這種情況,長年致力於原住民醫療的基督教門諾醫院,感觸最深。

50年來,門諾醫院仰賴神職人員,以及國外的慈善捐款,默默照顧這群經濟,社會上的弱勢族群,當台灣漸漸富足,國外的支援逐年減少,門諾開始面臨後繼無人的困擾。

在美國行醫20幾年的黃勝雄,放棄一年上百萬美元的高薪,回國來接下原住民醫療的棒子。只為了門諾前院長薄柔纜的一句話,美國很近,花蓮很遠,這是感慨醫生寧願去美國,也不願來花蓮。

一山之隔,劃下東西部不同的待遇,後山居民,仍在等待一份無分遠近的關懷。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