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舉行九二一震災記者會

李總統登輝先生於十月五日下午六點三十分在總統府舉行記者會,說明九二一地震救災與復建的情形。主持記者會的總統府秘書長黃昆輝及總統的致詞內容分別為:


黃秘書長:

   九二一大地震發生至今已是第十五天,在這些日子裏總統僕僕風塵,幾乎每天都親赴災區,實地了解災情,同時親自關心受災的同胞、聽取受災同胞的心聲,而且督促、協調政府各相關部門,來確實解決救災相關問題,總統看到了我們同胞的傷亡,財產、家園以及公共設施遭受嚴重的破壞,可以說損失非常慘重,總統的心情是相當的悲痛與沈重。

   今晚,總統特別就這次地震所造成的影響,舉行記者會,希望藉由各位記者女士、先生的提問,能進一步說明政府有關救災、安置以及復建的相關政策、措施。

  昆輝在宣布記者會正式開始之前,要特別向大家說明,這次記者會完全以震災為限,我要套用各位一句話~不要模糊焦點,對於跟震災不相關的問題,請各位不要提出。

總統:

   九二一大地震發生至今,已經第十五天了。這些天來,行政部門展開全面的救災工作,登輝也深入各個災區,實地了解災情與民眾的需求,並已作出具體的安置措施與重建方案。今天,要利用這個機會,向全國民眾作進一步的說明。

   針對這次震災,政府所採取的行動分為「人員搶救與災民安置」以及「災後重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搶救工作,主要由國軍與各地消防單位、民間救難團體來配合進行。九月二十一日凌晨一點四十七分地震發生後,國防部於凌晨兩點三十分即下達救災命令。各級救災部隊在凌晨四點左右,就陸續抵達災區,設立前進指揮所,配合地方救災團體,進行全力搶救。並在各縣市成立指導中心,協調救災工作的進行。

   當日晚間,行政院立即提出十五項因應措施,對災區的搶救、傷亡人員的慰問、交通的搶修、防疫工作的進行、災情的蒐集、重建融資與紓困等,都有具體的處理方案。

   而為執行人員搶救與災民安置的工作,政府在九月二十二日,宣佈成立「九二一地震救災督導中心」,由連副總統擔任召集人,統一協調中央各部會與地方政府的救災事權,並督導行政院十五項緊急因應措施的落實。

   在此期間,國軍官兵和國內外救難人員,不眠不休的進行搶救工作,先後救出四千九百六十三人,援助交通阻絕受困民眾四千六百八十五人,但仍有兩千兩百五十六人不幸罹難,五十五人尚被埋困,五十三人失蹤。


   目前第一階段的人員搶救工作已告一段落,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對受困同胞的搶救已放棄希望。事實上,只要還有一線希望,政府的救援行動都將繼續全力以赴。

   第二階段的「災後重建」工作,範圍更加廣泛,問題也更加複雜。不但要重視受災民眾的當前需求,也要考慮受災地區的長期發展。為了突破若干法令的限制,縮短行政流程,有效完成重建工作,政府已在九月二十五日頒布緊急命令,並由行政院成立「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就傷亡撫慰、災民安置、緊急救災調度金、購屋及優惠貸款、償還貸款、稅負及退票問題、疫情防治及緊急醫療、房屋檢測、民生物資供應、穩定物價、捐贈物資、災區學生復學及輔導、環境衛生、受災勞工就業協助、賑災捐款等,作出重要的救援措施,以充份保障災區民眾的權益。

   同時,登輝在十月二日,聽取行政院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的工作報告後,也提出目前重建工作的六項重點:第一,一週內完成危屋鑑定工作;第二,十天內完成重要地區的組合屋架設;第三,一個月內完成廢棄物的清除;第四,透過宗教團體協助災民走出悲情;第五,「以工代賑」,讓災民有工作,消除恐懼感,早日恢復正常生活;第六,貫徹緊急命令,排除阻礙,迅速作好供電系統。這些工作,都由相關單位全力貫徹,並已呈現具體成果。

   此外,為了統合運用各界的賑災捐款,行政院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已通過成立「九二一賑災民間捐款基金管理委員會」,將由社會賢達和具公信力的民間團體代表組成,共同監督賑災款項的分配運用,使民眾的愛心能發揮最大的效益,也使受災同胞能獲得公平、妥善的照顧。

   這次的大地震,造成嚴重的傷亡和損失,登輝和全國民眾一樣,都有很深的哀痛。而如何協助受災民眾,走出悲傷,重建家園,更是我們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我們了解,政府的措施與處理方案,不可能讓所有的民眾都感到滿意。但是,政府部門有信心,也有決心,要以最短的時間,完成重建工作。希望全國民眾都能攜手同心,與政府一起努力,早日平復震災傷害。

   登輝也要特別利用這個機會,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和人民,對國際社會的關懷和協助,表達誠摯的謝意。同時,也要感謝國軍官兵、中央及各鄉鎮消防單位、民間救難團體在救災工作中的傑出表現,以及社會各界發揮高度同胞愛的踴躍賑災。相信這種團結一心、相互扶持的精神,就是我們重新出發,建設新家園的最大力量。

   謝謝大家,現在請大家提出問題。

  記者會答問內容為:

   1問:在這次救災行動中,中央和地方在整個救災行動中發生了許多衝突,甚至有人認為影響了整個救災進度,但具總統了解這是否是事實,而未來政府應該怎麼樣做好這整體分工的工作?(中廣\蕭經緯)

   答:在震災發生後,救人第一,中央和地方對此應沒有任何不同的意見才對,如果是有什麼意見的話,那是器材、人員的搭配,受到了交通、通訊不通,人民產生恐懼感,各種不同條件之下而產生,在這種情況之下,有的災區本人第一天就去巡視,有的地方秩序剛開始是相當的混亂,交通不通、通訊不良等等不好的現象,所以本人在這裏強調,整體來說,並沒有任何的地方和中央有許多意見上的不同,只有器材不夠、人員不夠、為什麼不早來啦,這些問題,加上交通的混亂,士氣有些低,這些問題確實有發生,中央地方共同對這次的災害,大家都是以救人為第一,在這裏我要指出來,事實上是大家經驗不足,經驗不足有很大的影響,譬如,鄉公所受到了破壞,很多鄉鎮公所都不存在,鄉鎮公所人員自己的家受到破壞,這種主觀和客觀上的情況下,工作上的推動觀念就受到相當大的困擾,我要特別強調的,國軍以及中華民國救難團體,這些團體積極的救災救人的工作,都做得非常的不錯,事實上本人認為將來如何彼此分工的問題,中央和地方一起大家把人力、物力投進去,來共同重建家園,是我們最重要的,所以在這個分工的問題上面,我認為在緊急上,地方要做更好的計畫,九月廿一日至十月五日本人都在災區和鄉鎮長及救難的同仁、國軍一起,因此對一些問題相當清楚,我認為這裏沒有意見上的差異,最重要的問題是怎麼樣來好好加強力量,所以第二階段工作開始,更需要人力、物力投進去,共同建設我們的家鄉。

   2問:在地震發生後,您到災區了解災情,總統您看到、也聽到在重建過程中,中央和地方出現許多步調不一致的情況,特別是行政院也公布了重建計畫,預定以五年的時間完成重建工作,目前在緊急命令施行之下,很多中央和地方的衝突可以獲得協調,但是緊急命令有其時效性,請問總統,如果有必要,緊急命令會不會延長?(華視\張其強)

   答:衝突的地方,你是否可以具體舉出幾個例子說明,不然的話,我難以答覆。譬如中寮鄉的重建計畫,中央有中央的看法,地方有地方的構想,所以必須協調,所以我要鄉鎮長開村里民大會,看大家的意願如何,相互溝通,使自己的家鄉有新的希望,中央在推行救災重建工作,有人覺得太快或太慢,我知道大家心理上都很急,但是中央還是有步驟,從廿一日、廿二日、一直到廿五日,在第一階段的搶救工作快完成時,政府就立即發布緊急命令,這都是有步驟的;前面所說的行政院十五項的緊急處理方案中,政府對死亡者的慰助金就已經明定,而且也從五十萬元提高至一百萬元,房子全倒、半倒的補助金額,除了在當時就已公布外,還視情況的需要,在緊急命令中作調整,我特別強調,政府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照顧民眾,所有的災民都是政府要全力照顧的,這點我在中常會時談了許多,但是報紙並沒有完全刊載;還有災民心理的變化,在剛開始的四、五天時,他們陷入恐懼當中,有的家人過世,有人自己本身也受傷,在親人傷亡問題處理好、慢慢從傷痛中恢復過來之後,才開始想到如何活下去的問題,例如政府對他們的照顧夠不夠?房子倒塌、修理的問題及工作怎麼辦等?這是第二階段的工作,也是政府要發布緊急命令的理由。配合災民的需求,如何安定他們的心理,如何使他們更有信心,這都是政府要做的事;所以本人認為,按照步驟來做,是不錯的。八七水災時,緊急命令是什麼時候公布的,有沒有人知道?是在三十七天之後公布的。日本阪神大地震發生,緊急命令公布的時間更晚,以整個時間配合來看,中央政府是相當有次序的,並沒有浪費時間,一步步來進行,所以我的評價相當高。

   今天報紙刊載,一位女性日本眾議員小池百合子,在日本內閣調整之後,被任命為經濟計畫廳的政務次長,也就是曾表示要捐獻一千個組合屋給我們的那位,她告訴我,她說台灣的救災速度比日本快三倍,日本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我們只要四天就完成,她在兵庫縣出生,在神戶長大,災害發生時,她騎摩托車在神戶市天天跑,所以她非常了解民眾的心理情況,來到台灣,她說,我們的政府對這次地震處理得不錯。大家應該要對政府有信心,雖然我未曾遭遇到這麼大的問題,但以我個人經驗來說,政府對救災工作的推行,我覺得還不錯,與別得國家相較,土耳其慰問金到現在都還沒有發放,臨時住宅的問題也還未解決,我們這裡,大家都希望應該要進行得快些,這當然比較好,但我們從客觀來看,政府處理的還不錯,這點問題不是自己在評估的,從客觀來看,我認為還好。

   3問:很多先進國家發生重大災難之後也跟我們同樣發現救災體系的不足,通常會檢討、調整現有的救災系統,在台灣面臨百年來最大的災害之際,請問總統,政府是否構想制度化的緊急救難機制,例如把現有的消防署提升為類似美國的聯邦緊急救難總署,加強救災專業人員訓練,更新設備,並且把一切的天然災害、飛安的事故、核能的災變等都納入其工作項目之中,以便未來萬一有類似需要時,能及時統合所有的救援指揮系統,並且進一步提升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