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雅 徐靖壹 報導 / 台南市
前陣子,南北兩大屠宰場,爆出用鐵絲穿鼻灌水,宰殺老牛的殘忍事件,令人看了好心痛,台北有一名吳姓婦人,因為不忍心老牛受苦,想盡辦法搶救即將被賣到屠宰場的老牛,她連夜包車把老牛送到台南的安養之家,就是因為牛在台灣傳統農業社會裡,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牠們跟農民的情感,更是無可替代,也因此,在「老牛之家」安養的每隻牛,背後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兩年前,雲林有一位梁姓老農夫,他因為擔心自己年紀大了沒有辦法照顧老牛,忍痛將養了二十多年的牛牛,送到「老牛之家」,兩年多來,牛牛只要一聽到老農夫的聲音,依舊會像小孩子一樣撒嬌,那種人牛之情,強烈又深刻,我們也目睹,一隻剛被送來的老牛,因為思念主人不吃不喝;還有更讓人心酸的,有一隻生重病的老牛,硬是要等到主人來看牠之後,才肯嚥下最後一口氣離開人世。
狠狠鞭打牛隻,用鐵絲穿牛鼻,將塑膠管直接插進牛的嘴巴猛灌水,直到牛受不了吐出來,就為增加牛的體重多賣些錢,南北兩家屠宰場殘忍的虐牛影像曝光,不知道糾結了多少人的心,牛的嘴巴全被綁在一起,只能用眼淚抗議,被殺之前,牠們長達三四天沒吃東西,直到這一刻才有水喝,卻是殘暴灌水進肚子,秤重完就被大榔頭一敲,軟腳跌坐地上,無情地被結束生命,這些人可曾想過,用不人道方式去宰殺的老牛,曾經是怎麼樣地辛苦幫我們默默耕種。剛來時,害怕到不吃東西,牠是20歲的修福,剛逃過一劫,在六月底在新北市福伯屠宰場內被救出來,救牠的過程很驚險,牠本來準備要宰殺了,是一位低調不願曝光的吳小姐,看到新聞畫面,立刻透過協會,從屠宰場內花了六萬塊錢買回修福,還連夜雇車,把牠從台北運送到台南市,專門收容退休耕牛的老牛之家。
急著想救牛,是因為知道,牛對於台灣以農為主的傳統農業社會中,是扮演著多重要的角色,在牛力還沒被機械化替代之前,老一輩的農民,朝夕與牛相伴,牛幫人耕田、打拼,那種跟人共同的夥伴關係,對農民來說,是比親人還要親,就是如此,才會成立老牛的家,想讓退役老牛能有個頤養天年的地方。總緊緊靠在一塊兒的緣慈和緣圓是對母女,也剛被從屠宰場救出來,是老牛之家的新成員,來到新環境,媽媽緣慈總會看顧著女兒緣圓,母女情深,牛隻之間的深厚情感,也常常讓照顧牠們的金伯,感動不已,被說是譜出姊弟戀,16歲的公牛阿吉拉來自屠宰場,和26歲的母牛老姑娘,幾乎是同時間一起被來到老牛的家,感情特別好,老姑娘的主人,其實是台南一位79歲的陳姓老農夫,老姑娘幫老農夫耕田16年,原本老姑娘老了要被轉賣,但就在要被賣出的那一天,老姑娘在家門前流淚,讓老農夫好心酸,決定把牠留下來,送牠到這裡安養晚年。
草地上有一隻牛吸引了我們的目光,牠蹲坐著,一整個早上都望著遠方,怎麼拉都不肯起來活動吃東西,牠是27歲的阿牛,是老姑娘的鄰居,主人也是年邁卻捨不得把阿牛賣掉,七月初才剛把牠送來,但阿牛看起來很憂鬱,就像一直在思念著相處二十多年的主人,離開主人不肯進食,這樣的情況,也曾發生在牛牛身上,還記得嗎,正在玩著泥巴浴,打滾著的牛牛,就是兩年前,不願意跟主人梁阿公分離,而感動無數人的牛牛,那時雲林斗六的老農夫梁平,牽著牛牛從田裡走過,那是陪伴他二十幾年的牛牛,最後一次要幫他犁田的模樣,綁著大紅緞帶的牛牛,像要出嫁一樣,牛牛就是他第五個女兒,決心把牛牛送走,梁阿公哭了一整夜,因為梁阿公從小守在雲林這片土地上,辛苦耕耘,牛牛陪著他耕作吃苦,看著阿公從黑髮變成白頭,一家子的生活是牛牛幫忙種田掙來的,牛牛耕田種的米種的菜,是餵養他們的飯菜,這一口一口吃進去的都是牛牛給的愛,可是七十七歲的梁阿公,背也駝了,實在擔心自己無力顧好牛牛,反而讓牛牛受苦,才哭著忍痛把牛牛送到老牛的家。
那時候一向乖巧的牛牛,說什麼都不肯離開,梁阿公哭著把牛牛送走的情景,讓好多人看到紅了眼眶。兩年過去,牛牛在另一個環境適應了,不變是的,梁阿公始終是牛牛最愛的人,我們也接到了梁阿公打來關心的電話,牛牛一聽到梁阿公的聲音,興奮地像小孩子一樣,人牛兩地各自傷心,真得讓人感受到,牛牛每天都在期待能看到梁阿公。每隔一兩個月,梁阿公就會忍不住思念之情,從雲林坐車到台南來看牛牛,上次來,還特別帶來了以前和牛牛的合照放在這邊,要讓牛牛安心,人跟牛之間的情感,是多麼地珍貴,跟主人分開的老牛,儘管在這邊有得吃有得玩,可是牠們活著,似乎就為了等待熟悉的主人,再來看牠們,就算生病,也要等著見親人最後一面。
為什麼人跟牛感情會如此深厚,紀錄片無米樂中,文林伯是社區唯一飼養農耕牛的人,他跟老牛在下田耕作之外,就會跟老牛一起散步,那種溫馨畫面,就能感受得出,農民和牛之間的特殊情感,雖然牛力耕田的畫面慢慢在消失,但那曾經為我們土地,農業貢獻大半輩子的老牛耕田記憶,絕對是永遠無法抹滅,看看牠們老邁的身影背後,各有一段精彩的故事,在辛勞付出過後,換來了我們的桌上飯菜,想想,我們是不是該盡力讓這親切有靈性,又勤勞純樸的老牛們,能夠有尊嚴地過完最後的日子。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