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讓均 / 台北市
「你看,又在吵架了啦!這個年金改革喔,很難有共識啦!」自從2016年6月,新政府第一次年金改革會議召開以來,公務員退休的林爺爺,每週四下午一定盯著電腦,觀看網路直播。
坐在一旁的林奶奶聽見丈夫的感嘆,一邊下意識地搖頭,她回應的台詞總是:「我們軍公教能怎麼辦?只能聽候宣判啦!」原來她是任滿25年國中老師退休,覺得自己與先生就是最近被改革的對象。
老得快、領得少 退休生活問題多
當林家兩老煩惱退休金將被砍的同時,兩人40歲的兒子也開始煩惱怎麼儲蓄足夠退休金。
他知道退休後的理想所得替代率是七成,也就是,想過舒適的退休生活,所需支應的每月現金流量,最好是退休前月薪的七成。
「這樣得準備多少錢啊?缺口好像還很大?」他感嘆,恐怕要延後退休,這還不打緊,最近報紙竟說勞保基金即將在2027年破產,那退休金不就泡湯了?
「年金改革啟動,砍向軍公教?」「四大退撫基金17年內全倒!」「勞保、軍保破產倒數計時!」在新政府召開年金改革會議以來,各職業別的年金資料逐一揭露,各式聳動的標題經常躍上新聞版面。
前所未有地,關於退休的不確定感、不安全感,跨族群、跨職業、跨世代,竄往每一個人的心裡面。
也許有人知道,台灣老了,所以牽動一連串的年金改革。然而,多數人沒注意到的是,台灣居然老這麼快,就在2016年的此刻,人口結構正在發生不可逆的重大轉變。
台灣「人口紅利」的消失,已經開始倒數計時。根據國發會「中華民國人口推計報告(103~150年)」,在2016年,老、幼人口曲線出現關鍵交叉,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將大於14歲以下的幼年人口數。
連青壯人口也在2016年開始遞減。2015年的勞動人口(15~64歲的工作人口)已達最高峰、1737萬人,今後每年將減少近18萬的工作人口,至2061年將只剩約900萬人。
「人口紅利」的定義是15~64歲的工作人口占總人口數大於66.7%,而且扶養比小於50%。目前台灣15~64歲的人口比重約74%、扶養比約36%,然而約11年後,人口紅利就將消失。
根據該份報告推估,台灣總人口最快在2019年就會「零成長」,之後為負成長。到了2060年,65歲以上的老人將超過總人口的四成,比例甚至將高於日本等超高齡國家。
40年後,台灣成為最老國家
台灣老化速度是全球最快,再兩年就跨入「高齡社會」,10年內再進化成「超高齡社會」,五個人裡面有一位65歲以上長者。再約40年,台灣即將成為全球最老的國家。
「人口結構改變,可能讓年金制度從原本立意良好的『代間互助』,扭曲成『代間剝奪』!」推動年金改革的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解釋,年金制度是隨收隨付制(Pay As You Go),也就是,這代工作人口繳保險費,付給已退休、領年金的上一代。然而,一旦工作人口減少,就勢必得增加保險費才能支應年金給付,但因為少子化與老化,繳費者大減,不堪負荷,對制度產生質疑。
以國發會推估資料,2014年台灣每6.2名青壯人口扶養一位老年人,到了2061年就是每1.2名青壯人口扶養一位老年人,「扶老比」陡速攀升,將讓社會保險財務面臨極大壓力。
因人口結構改變,不只年金改革迫在眉梢,所觸發的蝴蝶效應,也重塑了全球總體經濟樣貌。
「全球已跨入成長停滯的年代(the age of stagnation)!」澳洲籍金融思想家達斯(Satyajit Das)指出,過去驅動全球經濟成長的主因是人口的爆炸性成長,在20世紀,人口就翻倍成長了兩次,但這不可能再發生了。
他表示,銀髮族的消費遠較年輕人來得少,相對無法刺激產業需求,全球經濟成長勢必趨緩。
近年,各國政府一再加碼推出量化寬鬆、負利率等貨幣手段,就是為了刺激經濟擴張、美化數據。然而,這些看在達斯眼裡,都是困獸之鬥、徒勞無功,因為「地球畢竟是老了!」
加上,非預期的利空事件層出不窮,各大金融機構一再下修經濟成長估值。例如今年7月下旬,「國際貨幣基金」(IMF)就因為英國脫歐(Brexit)效應,再度下修今、明兩年全球經濟成長率估值0.1個百分點,今年為3.1%,明年是3.4%。
達斯觀察,主要成熟國家都在「日本化」,不論在經濟或社會層面。
日本從1990年代以來,邁入經濟停滯的20年,儘管現任首相安倍在2012年上任後推行「安倍三箭」政策,甚至在今年初使出「負利率」殺手?,但達斯觀察日本因為人口老化,稅收跟著減少,無力進一步推升實體經濟。
另一方面,政府的福利負擔加重,力有未逮,愈來愈多民眾遺落在社會安全網之外。各種問題接踵而至,例如今年以來廣受討論的「老後破產」與「下流老人」現象。
「就算年薪400萬日圓(約台幣100萬),還是可能又老又窮又孤獨!」《下流老人》作者藤田孝典,身為第一線照顧老人社福的社工人員,指出日本出現愈來愈多貧困的高齡者,只能以最基本的社會福利補助,勉強維持生命。
藤田表示,所謂的下流老人,常常一天只能吃一頓飯、因為付不出醫藥費而以成藥止痛,一個人孤獨走向死亡。
如此度日的日本高齡者並不少見,其中許多人不是一開始就落入「貧窮線」,退休前的年收入尚且可達到平均值,約400萬日圓,折合台幣大約100萬年薪。
然而,各種變數使這些長者一步步走向中下階層,甚至連下一代也一起捲入。
長照經費龐大 正侵蝕你我的未來
藤田在書中舉例,一位加藤先生在40歲,事業正處於巔峰時,為了照顧罹癌的父親而辭去工作,後來父親過世後,接著照顧臥床的母親長達10年,等到安葬完母親,加藤先生已約55歲。
之後加藤就算勉強找到工作,但薪水很低,年金保險又中斷了十多年,等到65歲退休時,加藤才驚訝發現領到的年金少得可憐,一個月只有9萬日圓(不到3萬台幣)。
今日的日本,可能是明日的台灣?
「『下流老人』不是只會出現在日本,台灣也要警惕!」剛在8月中接任台中市副市長、前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說,因種種變因而墮入貧窮的老人,台灣並不少見。
她指出,要享有安全的老後退休生活,除了充裕的「經濟資本」,例如退休金;還需要良好的「社會資本」,像是人際關係、鄰里網絡。
「在社會資本上,台灣比日本好很多!」林依瑩觀察,日本被稱為「無緣社會」,人際疏離程度遠勝於台灣。
在日本,曾經發生過有老人孤獨死去,事後警方探查,發現與他有20年交情,每天下班都要一起喝一杯的酒友,竟然不知這位老人是否結婚、是否有孩子,陌生得令人咋舌。
林依瑩表示,台灣還有健保可以提供基本醫療保障、醫療費也較便宜,比起日本等國家還是好一些。然而,她也指出,上述「社會資本」「健保資源」等友善條件,在台灣快速老化的過程中已逐漸弱化,光靠這些,根本不足以支持理想的退休生活。
就以健保來說,台灣施行「二代健保」之後儘管擴增財源,今年預估安全準備金可以拉長到五個月以上,但以現在健保財務結構的設計,恐怕尚不能因應10年後即要進入的「超高齡社會」。
至於人際網絡的支持,也因家庭結構改變而轉趨薄弱。
「台灣的生育率只有1.18人(2015年),少子化的問題是全球最嚴重!」林萬億說,孩子生太少、向外遷徙等現象,讓台灣家庭結構萎縮很快,從1960年代平均一個家庭有5~6人,目前一家只約3人左右(內政部統計,2016年6月,平均一戶2.77人)。
他指出,家人少、子女少,使得年長者可享受到的「家人照顧」與「經濟互惠」都跟著減少,而且還可能更花錢!即使是健康的老人,因為沒有子女、家人隨侍在旁,像是陪伴、就醫與三餐等各式需求,樣樣都必須另外花錢補足。
照顧一位失能者需要2~4人
而「獨居老人」在財務與照護上所能得到的支持,是銀髮族中最薄弱的。然而,台灣的老人獨居現象,卻在迅速增加中。
根據內政部每四年一次的「老人狀況調查」,目前最新的民國102年版本中指出,55歲以上族群獨居的比例在增加中,其中65歲以上族群獨居的比例攀升更顯著,從四年前、民國98年版本的9.2%,增至11.1%。
林萬億指出,在台灣儘管中低收入戶占總人口不到4%,貧窮老人看似不多,但許多是「近貧」與「隱性貧窮」。
這些近貧、隱貧族群除了因交通等各種因素造成社會參與度低、無法有效連結各種資源,在財務上也很脆弱,禁不起任何變數。
然而,卻有愈來愈多的銀髮族,得面臨長期照護的健康風險,對退休財務造成嚴重威脅。
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年紀超過65歲後,每5.7人就有一人失去自我照顧能力,一旦如此,一生中長照需求時間平均約7.3年。目前台灣已有超過76萬失能者,推估到2031年,臺灣失能人口將急增至118萬人。
而照顧一位失能者至少需動員2~4個人。林依瑩觀察,隨著戰後嬰兒潮邁入老年,台灣近年也出現了「照護離職潮」,保守估計,已有超過200萬的上班族,面臨父母健康照護的壓力,其中不少人選擇暫離職場。
除了人力需求,長照帶來的財務壓力也令人喘不過氣。
據估計,一年長照費用約80萬元,若乘上平均看護期7.3年,那麼,一個人一旦進入長照狀態,開銷大約600萬元,很可能吃掉大部分退休金,可說是最大的開銷與風險。
對於老後長照議題,已經被蔡英文總統的新政府列入重點政策,延續之前「長照十年」計畫,衛福部在2016年7月端出「長照十年計畫2.0」規劃草案。
該版本強化社區整合照護模式,將長照資源區分為三級:A級的「社區整合服務中心」、B級的「複合型日間服務中心」與C級的「巷弄長照站」,預計服務對象從51萬人擴大到74萬人。
「家庭已不太可能成為穩定的照顧力量,因此政府將資源『公共化』『制度化』,來解決老後安養問題!」身兼行政院長照推動小組召集人的林萬億表示,長照2.0可望在明年上路,而攸關每一位國人的年金改革修正草案,也將在明年520之前送交立院。
儘管政府已啟動各種改革來迎接超高齡社會,但制度真的可靠嗎?
「不分族群、不分身分,所有人,包含已領(年金)者,都可能被改到!」林萬億曾這樣形容「年金改革」,許多人覺得自己的退休規劃彷彿被埋下未爆彈。
備妥退休存摺 人生下半場更樂活
「自己的退休自己顧,這樣才最實在的!」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理事長李瑞珠說,以一般勞工來說,退休金的組成有三根支柱,分別由政府給付年金的「勞保」、雇主與個人分攤的「勞退」與「私人儲蓄」,民眾容易將「勞保」與「勞退」搞混,顯然多未認真研究退休這件事。
在「年金改革委員會」第七次會議召開之前,一度傳出勞工的「勞保」加「勞退」之後的所得替代率超過87%。然而會後,林萬億澄清,若以平均退休年齡約61歲來分別計算勞退的新制與舊制,那麼,勞保加上勞退的所得替代率只約60%出頭,比軍公教族群低。
目前,年金改革還在火熱進行中,證明了制度會改、局勢會變,外在力量沒有什麼永遠的保證。因此,不管你是哪一個職業族群,退休規劃最好自己掌控,仍然可以操之在己。
「與其乾著急,不如及早規劃,視情況拉高『私人儲蓄』比重,以提升退休後的所得替代率!」李瑞珠建議,可以先設想未來的退休生活水準,並加上通膨因素,以此推算出所需退休金總額。而後,減去政府與職業年金(例如勞保與勞退)及已累積的準備金,就能算出還需要補足的退休金缺口。
推算出缺口後,就能概估投資報酬率,以此尋找可提供相當報酬的對應商品。
「定存利率降低,那麼就要尋找其他投報率較佳的投資商品!」理財達人「怪老子」(本名蕭世斌)表示,定存是能返還本金的無風險投資,但全球貨幣寬鬆,各種幣別的定存利率同步走低。投資人若不想調低報酬期待值,就得做好準備,另尋風險較高、投報率相對好的標的。
做好資產配置 老後免擔憂
只是近兩年黑天鵝不斷,全球總經局勢動盪,投資市場跟著波動。
以今年2月3日台股封關日來看,去年、農曆羊年總計台股全年跌掉1466點、市值減少3.7兆元,等於每位股民虧損38萬元,是四年來首見虧損。但,今年農曆年後開市以來至8月初,台股又漲了超過1000點,一度漲幅居全球之冠。
上沖下洗的市場行情,加深了投資難度。「做好資產配置,就能從容應對變局!」柏瑞投信投資長林紹凱表示,應該隨年齡來調整投資風險屬性,並做好核心與衛星資產配置,就有機會為退休做好準備。
全球進入成長停滯的年代,種種變數接踵而來,只有提早準備,才能夠避免自己成為「下流老人」,讓後半場人生得以快樂生活、盡情享受退休人生。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2016退休特刊;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goo.gl/tFhyw】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