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新聞】中藥行有條件接班 制度缺失掀論戰

華視新聞 張良瑜 宋佾章 戴榮賢 專題報導  / 台北市

台灣已經20年沒有發中藥行執業執照,為了不讓中藥店消失,衛福部明訂,在同一家中藥行有兩年以上經營經驗、修習過一定課程,就可以申請成為藥房接班人,但國內跟中藥有關的相關科系少之又少,而且也沒有舉辦國家考試,許多人就擔心,萬一經營中藥房的人專業性不夠,恐怕會危害民眾健康。

熟練地把藥材放入炒鍋,文火加熱來回翻炒,不一會兒杜仲表皮略顯焦黃,這是中藥傳統的炮製技術,炮製後的杜仲發出輕脆聲響,裡頭沒有樹皮留下的膠絲,具有降血壓、降血脂,和抗氧化的功效。

這是老師傅傳承的智慧,師徒相授是中藥房自古以來的傳統,小小的藥房裡頭,處處是真功夫老學問,然而這流傳千年的古法,不只面臨失傳危機,連街頭巷尾的中藥房,也逐漸關門大吉。

根據中藥商同業公會統計從1993年到2008年短短十五年間台灣的中藥房就少了4805家平均每年減少320家之後的每一年也都以近200家的速度逐漸消失,政府在1993年,針對中藥房的從業人員,祭出"落日條款"之後便停發執照,只有中醫師和藥師可以開設中藥房。

但20年來只有200多人投入,資料帶中藥行抗議,中藥商團體多次上街抗議,衛福部終於在八月底,頒布解釋令,只要有兩年經營中藥行經驗,加上修習中藥課程162小時,即使沒有藥師執照,依然能拿到執業證明。

但中藥也是藥沒有制度化訓練,民眾單憑藥方就到中藥房拿藥,安全嗎?民眾依賴中藥,但政府多年來沒有制定相關科系,未曾舉辦國家考試,頒布一道治標不治本的解釋令,引爆用藥安全潛在問題,不健全的國家制度,扼殺了傳統中藥房。

但業者腦筋動得快,把傳統藥材變藥膳,快剪轉場,暖呼呼的湯頭飄出溫潤中藥香,搭配燉煮雞腿肉時序入秋,讓人口腹大開,選用仿土雞汆燙後浸泡藥材,連配菜都很講究走上精緻路線,放眼市場多的是因為法令停滯。

二十年來,找不到前進方向的中藥房,當中藥房的傳統智慧丹膏丸散,在沒有配套下消失,到底會是中藥界的進步,還是衰敗的開始?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