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瀾振興記 花蓮齊心挺過強震創傷|華視新聞雜誌

林志儒 採訪/撰稿 林洧旭 攝影/剪輯  / 花蓮縣

0403大地震重創花蓮,震垮紅單危樓,也對當地以觀光為主的經濟命脈,造成嚴重衝擊地震發生至今,已經過了3個月,華視新聞雜誌重返花蓮,發現當地觀光依舊不見起色,飯店住房率與往年同期相較,竟然連2成都不到,面臨慘澹經營的過渡時期,店家們攜手合作,紛紛推出深度旅遊行程。像是七星潭漁業家族,大力推廣食魚教育與獨特百年捕魚文化;新興文創園區則以精緻美食,細說花蓮在地故事,期盼能再次帶動旅遊熱潮。洄瀾是花蓮的舊地名,而太魯閣一直以來,都是花蓮的國際級名勝景點,工程單位力拚2024年底修復完成、期待重新開放後,讓「洄瀾」有機會力挽狂瀾。傷痕累累的太魯閣,花蓮產業的振興,復元過程會歷經那些挑戰與煎熬?帶您深入了解。

沿著台9線,花蓮往太魯閣方向前進,率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片醒目的傷痕。包車代駕業者林芷吟說:「感慨,以前一眼望出去都是綠色的山,現在看出去是坑坑疤疤的,地震還沒來以前,我們幾乎天天都能夠有車趟可以跑,現在很難得才出一趟。」

資料畫面說:「哇太魯閣,坍方了。」0403強震重創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至今持續管制封閉,連帶影響花蓮觀光產業,來訪觀光客人數驟減。為了挽救頹勢,太魯閣力拚2024年年底,開放部分遊憩區。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環境維護科科長何文晟說:「太魯閣天祥布洛灣,下台地這些遊憩區,我們希望配合一些工程搶災跟復元,今年可以先開放。另外蘇花地區,可行性比較高就在公路邊,公路邊的設施,我們也希望是今年底可以把它整修完開放。」

布洛灣長春祠以及九曲洞,這些熱門景點的部分步道要在2024年12月開放遊客進入目前實際狀況如何我們一探究竟。距離遊客中心大約5分鐘車程,穿過隧道便可抵達的砂卡礑步道,經過地震摧殘早已滿目瘡痍,我們繼續由台8線往九曲洞前進,沿路所見都是碎石,更是怵目驚心。

資深解說員林茂耀,已經在太魯閣服務長達35年,遇過多次地震風災,都沒有0403強震如此嚴重。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解說員林茂耀說:「太魯閣國家公園,最主要的就是峽谷地形,非常吸引遊客可以到這個地方來。但是地震之後,峽谷的整個步道,九曲洞步道上面確實變化非常非常大,看起來很多畫面相當驚悚,確實是會讓人覺得有點惋惜。」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解說員林茂耀VS.記者林志儒說:「(因為明隧道的關係,所以好像以這個路段裡面的狀況,稍微好一點點),對這個地方因為有一些防護措施,但其實有一些岩石裸露的地方,還是比較危險。」

碎石堵住了前方道路,和耳邊傳來的山澗蟬鳴聲響,形成強烈對比。原路折返,再次小心行駛於台8線,九曲洞的災後景象,還在腦海中揮之不去。進入布洛灣上方台地,廢棄度假村當中的巨大落石,同樣也是讓人震驚的視覺衝擊。林茂耀說:「上面一路滾滾滾,滾下來,滾下來到這邊然後碰到石頭,轉一個彎就到剛剛那個位置。」

來到布洛灣下方台地,吊橋引道被巨大落石,重傷的痕跡依舊清晰可見。幸運的是布洛灣吊橋本身沒有受損,小心翼翼來到橋面上,我們看到了依舊壯麗的景致,繼續驅車前往長春祠,飛瀑沖洩,視覺聽覺的雙重饗宴,壯闊的太魯閣峽谷風情依舊,但想重返往昔觀光盛況,安全必須是優先考量。

記者林志儒說:「太魯閣國家公園,預計要在今年年底視修復情況,開放布洛灣長春祠以及九曲洞等,受災狀況較為輕微的步道,但專家學者認為這一切的修復時間,或許必須要更加延長。」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劉瑩三說:「根據台灣921地震或者像日本311地震、阪神地震的經驗,可能要10年以上甚至更長30年,才會漸漸地穩定下來。而且還要再考慮到之後有一些豪雨大雨,可能造成土石的災害,這些都是在考慮的範圍裡面。」

確保安全之後再重新開放,中央跟地方都在絞盡腦汁,提出各式補助方案,想找回失去的觀光人潮。花蓮縣政府觀光處處長張志翔說:「團遊的部分,中央是20人團第一天晚上補助2萬塊。那花蓮這邊20人團,我們是連續住3個晚上,每個晚上都可以補助1.5萬。」

中央跟地方下重金補助,但現實是觀光人數依舊不見起色,震後旅館民宿住房率相當低迷,就算是連續假期,業者也是慘澹經營。花蓮旅館公會理事長張琄菡說:「其實往年不管是母親節假期,或者是端午節的假期,花蓮的平均住宿率,大約都在7成5到8成以上。今年的端午假期,大約不到2成左右的數字,相比可能只剩往年的4分之1,甚至是5分之1,所以落差真的是非常地大。」

強震的恐懼讓外地民眾卻步,往年總觀光客總人數約3成的太魯閣,至少需要大半年的修復才能開放。少了國際級知名景點光環,花蓮要怎麼展現其他亮點吸引人潮,距離花蓮市區大約10分鐘車程的七星潭海岸,海天一色風光明媚,在地捕魚文化也是一大特色。

洄遊吧執行長黃紋綺說:「你站在旁邊看就可以看到,離我們大概2到300公尺的距離,海面上有一顆一顆的浮球,它其實就是在這邊,存在已經有100多年歷史的漁法,叫定置漁法。它是固定在海裡面一種抓魚的方式,都是捕撈野生洄游性的漁獲,不會投放飼料。」

黃紋綺從小在台北長大,她的外公是七星潭在地漁人。學生時代,每年寒暑假來到東海岸是她最棒的回憶,她的創業也從這裡出發。黃紋綺說:「每天早上大概5點起床,跟漁人跟我舅舅他們到漁場來看,每一天從早上接載漁獲。其實大家現在看到七星潭非常地美,而且非常舒服,因為我們這邊是鵝卵石,所以會聽到的浪聲跟其他地方的海浪,是很不一樣的地方。」

2016年黃紋綺放棄出國攻讀博士,以七星潭為基地,和志同道合的夥伴們,一同致力推廣食魚教育。黃紋綺說:「我們主要在談台灣的海洋教育,針對食魚教育這一塊,因為魚牠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接近海洋的媒介,怎麼透過魚去串聯海洋。」

透過觸摸認識魚種,了解如何將牠們從海洋中捕撈上岸,接著再親手烹煮享用,成就國小學童一堂豐富的參訪之旅,更進階的體驗課程,則是直接前進海景第一排,做近距離觀察。黃紋綺說:「我們在西岸常看到塑膠漁筏,其實它的尺寸就不一樣,因為東岸要面對的是太平洋。後面凸出來這2根很特別,漁人他們在衝浪的時候要固定船頭,因為太平洋這邊有浪,漁人要頂浪,所以翹起來的船頭是他們可以頂浪,安全順利地出去到海裡面,到接載船裡面把漁獲接載上來。」

黃紋綺說:「不是只有在台灣,是在全世界很多地方,只有花蓮才可以看得到,因為我們這地方的地形跟環境。」黃紋綺說:「洄遊吧,我們希望是可以透過商業模式,消費者可以實際透過參與活動,或實際支持永續環境的產品,來真的認識台灣海洋議題,或支持台灣自己在地的生產者。所以觀光客來不是只有吃一吃就結束,他其實在我們提供的餐點裡面,是真的可以使用到花蓮在地友善捕撈業者的產品。還有他在吃的過程中,也會認識不是只有口感跟味道,而是認識這個地方,像七星潭這邊100多年漁業的歷史。」

帶著理想與熱情,團隊逐漸步上軌道,但地震災情還是對他們造成巨大衝擊。少了定期團體旅客,收益大幅減少,於是黃紋綺決定和其他在地店家攜手,一起自救,一起為花蓮做一件事,。黃紋綺說:「希望大家可以到花蓮,過去可能只是一個點,但現在變成是從點到面。可能也透過這次震後,就是一個機會讓大家可以再更認識花蓮。」

位於美崙溪畔的將軍府1936園區,也是相互合作的店家夥伴之一。將軍府園區是日治時代的官舍,國民政府遷台後成為陸軍眷村,至今仍保留日式建築的古色古香。2023年地方創生團隊進駐,首要目標打造一個,專屬花蓮人的「客廳」,特色餐飲文化在這裡蓬勃發展,他們都有一個共同任務。

將軍府1936園區經理顏卉蓁說:「透過吃可以瞭解在地花蓮的特色,我們都會給他一個使命或任務,說出一個花蓮的故事。」美食佐以美景,串聯在地故事,當夜幕低垂路燈亮起,彷彿也為花蓮點亮希望之光。

餐飲業者林翠華說:「全球最好水域的地方,台灣就是花蓮,我們就是要推廣花蓮的水產品,林田山包括松園別館,我都去過了,這裡真的是最美的地方。」2024年4月1日開幕的將軍府園區,沒過多久就遭遇強震來襲,但他們沒有因此被擊倒。

顏卉蓁說:「不要因為太魯閣沒有了,然後大家不想來花蓮玩,這也是我們當初在做振興旅遊方案,一些初衷跟想法。希望讓更多人知道,其實花蓮還有其他很多好玩的,讓遊客可以放心來這裡,因為除了市區一些比較嚴重的房屋倒塌外,其他還有很多地方是OK。就像我們在4月3號地震完後,隔天我們就整理完畢,準備要迎接遊客進來。」

將危機化作轉機,受重創的太魯閣,依舊有美好展望。林茂耀說:「峽谷的地景之所以可以這麼地精彩跟漂亮,那麼地壯觀,跟地震跟板塊移動的抬升,還有溪水的下切有相當大的關係。所以我想就是給大自然一點時間慢慢復元,也給我們國家公園管理處,可以有一點時間,慢慢地把這些設施,做得更完善一點。」

顏卉蓁說:「我覺得花蓮人其實算滿團結的,不管是旅遊業或者是餐飲業,可以透過號召,很迅速地一些振興方案,讓大家可以有一個目標繼續往下走。」黃紋綺說:「花蓮人很快地就在恢復,我們現在也都回到正常的崗位上面。我們其實也透過這2個月的時間,蹲點開始重新地盤點,我們自己到底有哪一些特色的東西,迎接大家在暑假旺季的時候來到花蓮,做花蓮其他的旅遊。」

花蓮人團結齊心自救,攜手努力復甦觀光經濟,縱使地震創傷仍在,他們仍期盼大家能再次踏上美麗的洄瀾土地。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