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地夫總統選舉最終投票 「親印vs.親中」角力戰

吳憲昌 何宥霏 報導  / 馬爾地夫

以無敵海景著稱的印度洋偏遠島國馬爾地夫,最近成了政治角力場。馬爾地夫30日,將進行總統大選最終輪投票,現任總統索里選擇向印度靠攏,引發民眾質疑犧牲主權。而矢言驅逐印度駐軍的反對黨候選人穆伊祖,在第一輪獲得最高票,他承諾如果勝選,將恢復以往與中國密切的往來。馬爾地夫大選結果,對北京以及新德里的地緣競爭非常關鍵。

位於首都馬累機場附近,嶄新的水上飛機航廈,載著來自全球觀光客,飛往遙遠的一島一飯店渡假村。南印度洋島國馬爾地夫選總統,卻也是要與印度或是中國靠攏的外交路線之爭。當地民眾:「印度滾蛋,印度滾蛋。」打從選舉起跑,每一晚都有支持反對黨的民眾,舉行反印度示威。因為尋求連任的總統索里,主打「印度優先」。

從2018年至今,固然爭取到大筆印度外資,例如當前正在興建聯通首都等三座島嶼,長7公里的跨海大橋,就出自印度手筆。但民眾擔心,這是以犧牲主權、允許印度駐軍而換來的。 當地民眾亞許:「我們不想讓印度拿走我們國家,不希望他們在這裡展示軍力,我們當然要獨立自主,當前總統他不愛中國,我們與印度有往來,但政府現在不大跟中國打交道,當局將案子全給了印度。」

對印度抱持戒心的選民,將選票投給進步聯盟黨魁穆伊祖。穆伊祖承繼了索里的前一任總統雅門的「擁抱中國」路線,主張加回中國的一帶一路,吸引中資回籠。他的特質特別受到女性選民歡迎,在第一輪投票拿下46%選票,壓過索里稍占上風。當地經濟學者認為,這場選舉不單是外交路線之爭,還反映民眾對財政的焦慮。

經濟專家:「我們只有小小的島,除了漂亮風景我們沒有資源,也沒有建設國家所需的資本,所以不是仰仗外國援助,就是依賴借款,我們2026年會有財政壓力,到時我們得償還10億美元那麼多,如果政府債務違約就會有麻煩,大家擔心會不會走入破產。」

馬爾地夫位置在印度、斯里蘭卡西南偏遠海面,長久以來被視為印度後院。南亞許多國家,認為印度想要控制這些小國,「疑印論」甚囂塵上,這也讓親中派有操作空間,訴求引進北京勢力防範印度。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