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擬設南海浮動核電廠 恐加劇區域緊張

綜合報導  / 中國

「離岸風電」是很多國家發展極力發展的再生能源,但您聽過「離岸核電」嗎?世界上第一個將「離岸核電」付諸實用的國家是俄羅斯,這種浮動式核電廠,不僅部署有彈性,而且比陸地上的正規核電廠,造價更低廉。而中國很可能藉由與俄羅斯的合作,取得建造這種海上核電廠的科技。華盛頓郵報報導,中國準備在南海部署20座浮動式核電廠,為島礁上的守軍和雷達站供電;一旦成真,將直接挑戰南海周邊其他聲索國的主權,對區域安全構成威脅。

俄羅斯遠東北極圈內,一座方方正正的海上平台,矗立在楚科奇自治區的小鎮佩韋克,與白茫茫的海以及雪山相映成趣。這座海上平台,其實是一座微型核電廠,為鎮上5000居民,提供源源不絕的電力。 WION記者辛赫:「當原子分裂時生成大量的熱,熱將水汽化為蒸氣,這些高壓蒸氣進入那具發電機,蒸氣通過渦輪就可以發電。」

這艘「羅莫諾索夫院士號」浮動式核電廠,內部有兩座輕水核反應爐,合計可發出100百萬瓦,約為台灣核三廠發電量的11%左右。雖然功率不大,但已經足夠小鎮所需。浮動式核電廠使用的反應爐,與核動力潛艦內部反應爐極為類似。而俄羅斯及其前身蘇聯,至少九艘核潛艦出事沉沒,因此各界對於這種離岸核電的安全性,不乏質疑聲音。 WION記者辛赫:「即便是中等尺寸的,俄國直升機,從50米空中落下砸中反應爐,整艘駁船那怕是反應爐,都能夠安全無虞,而泊點這裡的環境,都不會遭到核汙染。」

「羅莫諾索夫院士號」2019年在聖彼得堡建成,同年拖往莫曼斯克裝填核燃料,最終沿著北極海航行5000多公里,停泊在佩韋克發電,設計年限可使用40年。綠色和平組織指出,這種離岸核電能否抵禦海嘯令人懷疑,一旦發生核事故將很難處理,而且產生的核廢料又會汙染海洋。除此之外,還可能加劇國與國之間緊張。

路透報導:「瑞典停止了2022年北溪管線爆炸的相關調查。」如同鋪設在海底的北溪天然氣管線,難以防範有心人士破壞。倘若漂浮核電廠被擊沉,造成的災難恐怕不是漏氣那麼輕微。即便如此,仍有傳聞指,中國準備在南海打造20座漂浮核電廠,目的是為近幾年大肆擴建的島礁,尤其為島上的軍機場、雷達站,提供所需電力。

WION主播薩巴瓦:「中國這項計畫,引起了安全使用核反應爐的擔憂,中國如何從這些反應爐受益呢,有報導指這些海上反應爐,將更強化中國在許多人工島的佔領,幾年來不只在這區域填海造島,還將其軍事化。」

美國印太司令部前司令阿基里諾示警,北京在南海設置浮動式核電廠,將對周邊國家帶來潛在衝擊。而普丁總統進攻烏克蘭前,就已經與習近平談妥能源合作,北京預料已經掌握離岸核電技術。可以預見,中國倘若不顧反對,把核電廠部署到爭議海域,將被其他聲索國視為挑戰主權,南海的和平繁榮,只怕更加遙不可及。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