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敏 杜廣奎 報導 / 台北市
探討自然生態的保育,在人類的生活中,海洋其實是非常重要,但是又經常被忽略的一部份,海洋中的生物,是人類豐富的資源,天然的糧食,但是如果對這些資源和水中的生態不了解的話,就無法做最好的利用,甚至海裡的生物也有枯竭的一天,另外,潮起潮落,海洋的波濤變化,也和人類息息相關。
廣闊深邃的海洋裡,充滿許多肉眼看不見的小藻類,這些藻類是海中所有生物賴以生存的命根,這些藻類我們稱它為浮游植物,沒有它們,海洋不過是一片廣大而無生命的水罷了,浮游植物是海洋中食物鏈的最底層,它不需要依賴其他生物生存,它們可以自己生產食物,所以又稱為自營生物,浮游植物如同陸地上的植物一樣,利用太陽能二氧化碳和水行光合作用產生養分,在光合作用的過程中它們同時放出大量的氧氣,這些氧氣提供地球上半數以上的生物維持生命,由此可見這些細小而不起眼的水中小生命,有多麼的重要了。
但是在某些情況下,海中的浮游生物會出現許多問題,正常情況下微小的海藻會隨著季節不斷的成長,但是科學家們發現海藻,在水的鹽度、溫度和陽光不斷的照射下,會迅速繁殖,大量增加,平均每公升的海水可以高達幾百萬個,由於許多藻類含紅色素,將海水染紅,這種情況海洋學家稱之為為紅潮或者赤潮。
突然間海洋的氣溫因為天候的海變,溫度發生急遽的變化,整個浮游生物便會大規模的死亡,水裡的氧氣也會快速的減少,使得海裡其他賴以生存的動物也無法生存下去,所以藻類增殖的結果,會使海洋生物養分的供養者,變為生命的終結者,造成海中動物的大量死亡,另外某些浮游植物會產生毒素,這些毒素累積到一定的數量之後,可以毒死很多魚類,並且在軟體動物體內大量累積,如果人或者動物食用這些軟體動物,就十分的危險,譬如有一種專門累積在貝類體內的蛤蚌毒素,會引起人體癱瘓甚至死亡。
事實上,除了海洋環境的變化造成漁產的自然死亡之外,人類漁撈技術的進步,和海洋污染也會使得全球各地漁產量大幅減少。
在養殖的過程,魚類的生活環境要儘量穩定,這包括了水溫水中溶氧量和光照等因素,至於鹹水魚除了這些條件之外,還要考慮到魚池是否擁擠,食物種類、數量,還有水的鹽度,飼養環境中的輕微變化都會對魚造成壓力,環境變化愈大對魚類造成的壓力愈大,這時候科學家們可以發現,魚類血液中的賀爾蒙的含量會升高,透過血液中賀爾蒙含量的偵測,科學家可以不斷改善飼養環境,並且改進養殖技術。
海洋中除了水產與人類生活關係密切之外,潮汐、波浪海流等所形成的海象,也影響到人類的日常生活,天文學家告訴我們,月球受到地心引力的牽引繞著地球轉動,但是月球同時也對地球產生引力,所以當月亮經過地球某個區域的上空時,這個地區的地殼會隆起數公分,而更具彈性的海水當然就會出現潮汐的情況,但是月球並不是唯一引起潮汐的原因,太陽也同樣對地球產生引力,但是由於距離比較遠,所以太陽對潮汐的影響力只有三分之一,而值得注意的是,當太陽、月球、地球形成同一直線時,潮汐會大一些,當它們形成一個直角時潮汐會變小。
除了測定潮汐、海浪的型式方向、時間及強度大小之外,科學家們也可以在碼頭使用電子測量儀,依不同水位產生不同的微弱電流,將電流資料輸入電腦,幫助科學家測量不同海岸地形對海浪的影響,來決定如何運用海洋的能量,譬如潮差發電、溫差發電甚至波浪發電,這些海洋資源目前都被世界各國科學家視為,具有未來性的海洋科學,人類生活和海洋密切相關,人類曾經相信大海中蘊藏著無盡的資源寶藏,但是也許數百萬年後,海洋會因為人類的破壞而成為一片死水,所以如何保護海洋避免過度的捕撈和污染,如何去探究海洋、了解海洋,並且適度的開發,海洋將會是人類維持生命的最佳搖籃。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