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宜農得獎致詞未用台語遭批評 施景耀、聶永真發文力挺

鄭宜農得獎致詞未用台語遭批評 施景耀、聶永真發文力挺 | 華視新聞
圖片翻攝自 鄭宜農 臉書

林彥廷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歌手鄭宜農以專輯《水逆》獲得第34屆金曲獎最佳台語專輯和最佳台語女歌手,不過致詞時未用台語,引起網路批評,對此,不少人紛紛發文力挺鄭宜農,沐育文化營運長施景耀認為「一個好的教育,永遠是鼓勵勝過譴責的」;設計師聶永真表示「我們更應該用謝謝代替道德綁架」。

為何講台語的人變少? 施景耀:會被「台語糾察隊」放大檢視

「為什麼講台語的人越變越少?因為大環境根本不鼓勵人說台語,整天網路上一堆台語糾察隊,光看到一個字講錯,就被放大10倍聲量譴責,請問誰還敢學台語?」,施景耀表示,這是鄭宜農致詞時沒用台語,在網路上被大量抨擊後而產生的感想。

施景耀表示,他在台北長大,雖然家人會講台語,但從小對他講華語,所以他會聽但沒有很會說。而在他演講或導覽時,會試著講一些符合情境的台語,但是唯獨在網路上會再三斟酌「要不要用台語」,因為他就「正想把講台語學好,就被台語糾察隊們嚇跑的其中一位」。

施景耀說,一個不會說台語的人,但還願意使用台語創作的人,最後被一堆精通台語的人圍攻「妳沒講台語 = 假台語人 = 妳很糟糕」,讓他認為此作法彷彿在跟這個社會展示「不會說台語就安靜,不然會被罵被笑」。

施景耀指出,台語圈平常最詬病的那些影視作品,那些把台語都當成是粗俗語言或是負面印象在使用的形象,而鄭的作品是嘗試讓台語流行化,特別是她不太會說台語,這反而會讓更多不會說台語的人,有機會更願意學習台語。

施景耀提到,上個月公視台語台一個節目,邀請他用台語導覽介紹艋舺,他一開始是非常恐懼的,他知道自己台語口說沒有很好,最後是節目組鼓勵他,「台語台就是希望大家講台語,講的不好沒關係,沒有全場講台語也沒關係,就是希望鼓勵大家都來講」,他才願意上節目。

施景耀表示,一個好的教育,永遠是鼓勵勝過譴責的,各位遇到發音不標準的阿啄仔(外國人),幾乎沒有太多人會笑他,只會站在鼓勵的立場說「好棒」,有人願意學台灣話,那為什麼換成台灣人時,就變成了責備取代鼓勵?「最後只說一句話,作為使用台語的支持者,今天我只聽鄭宜農的《水逆》」。

聶永真:應該用謝謝代替道德綁架

聶永真在臉書上發文表示,近10年許多原住民語、台語與客語專輯歌曲中常聽見的多語混種,也反映了我們一代代在不同母語成長環境中,多元語言透過大眾傳播在日常生活中產生的複合性,這是現實,也是一種語言的包容與開放,更是讓許多小白更容易且自在輕鬆地接觸到不同語言文化的機會。

聶永真指出,我們一路有五月天、滅火器、曹雅雯、阿仍仍、Matzka、葛西瓦、茄子蛋、彭佳慧、鄭宜農、阿密特、A-Lin等人,正在用他們的才華、創作、自己在主流文化中的話語權,以他們自由意志決定隨時想說想唱或混唱的任一種或數種語言,傳播著他們的認同、追求,以及這個時代該有的各種聲音或混音,「最幸福的受益者是我們」。

聶永真認為,每個創作者或閱聽人都有自己的認同建構方式,我們生長在一個自由表述不需要被審查的國家,「最不需要的就是當創作者站在舞台上發表感言時,語言頻道的切換被放在過於政治正確的框架中檢討」。

聶永真說,對於台語說得不好、更完全不懂其他島上母語的他,由衷地感謝跟欽佩這些母語或跨語言的音樂創作者,用精良的製作跟創造力豐富每一年手機裡的歌單庫。

聶永真表示,每個人都應該被鼓勵用任何自然自由自在的方式接近母語、感受母語、聽母語、說母語,「我們更應該用謝謝代替道德綁架, 謝謝許多不同生長背景的音樂創作者,用自己的詮釋方式跟影響力放大了母語們被傳播被聽見的機會」。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