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南迴鐵路 蕭菊貞保留庶民記憶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還記得南迴鐵路電氣化前的模樣嗎?那個沒冷氣、能開窗的火車時代,乘載多少台灣人的共同記憶。而這一段從枋寮到台東的鐵道,有人說像是行駛在海上的列車,一路從台灣海峽沈浸到太平洋,每一天的海都有不同的藍調,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關於火車的故事吧!紀錄片導演蕭菊貞,花了5年多的時間,把南方鐵道故事記錄下來,她跑遍各個荒涼小站,不但用鐵道記錄台灣的生活史,也發現每位司機員背後,都有滿滿的故事。

導演蕭菊貞:「火車有一種很奇怪的魅力,在這個封閉的車廂裡頭,你我可能都不認識,但我們就坐在那裡很安靜的,一起去經歷了這個時間空間的移動,我滿想邀請大家,跟我們一起上火車,去走過那個,我們曾經共有的成長記憶。」

為了記錄鐵道的珍貴畫面,導演蕭菊貞站到雙腳麻木,仍不願放下手中的相機,即便旁人看來就像苦行僧在修行,她卻樂在其中。導演蕭菊貞:「在地的特色,小漁村、小的農業地方或者小的這種,採礦的這種小鎮,上來的人其實都不一樣,然後學生上課下課的時候,連火車上的味道都不一樣。」

蕭菊貞早年是火車重度使用者,曾有10幾年每個星期搭火車往返台北花蓮,因此對這台灣庶民,最具代表性的運具再熟悉不過,某一次,一位前線鐵道員的肺腑之言,觸動了蕭菊貞,成了記錄鐵道日子的開端。

導演蕭菊貞:「就是我在影片裡面有出現的那個,張統明先生,他就直接跟我說,他說導演你要拍火車要拍鐵道,這個時候妳就是直接來南迴,一定要在改變前幫它留下紀錄。」正是這一番話,讓蕭菊貞驚覺,承載許多人記憶的南迴鐵道,改變在即,著手記錄刻不容緩,於是她開始拍攝南迴鐵道之美,並到處尋訪不為人知的故事。

導演蕭菊貞:「我從小看他(父親),在不同的車站服務,衣服上面就有冷氣跟鐵屑的味道,很多的記憶都在那裡面,我每次經過這地方,我都會想到小時候。」過程中,她接觸了運務、工務、機務、電力等各種基層人員,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大家多視火車為家人,那種密不可分的深厚情感。

導演蕭菊貞:「私底下我聽過司機員,口頭上就在那邊碎碎念碎碎念,今天天氣不太好,兄弟我們要加油,然後我聽了想說,我說欸你剛叫他什麼,哦兄弟,就是火車頭火車,對所以我覺得他們有一種情感。」

拍攝期間,蕭菊貞搭了上百趟火車,也常在狹窄的機車頭裡,記錄司機員的工作過程,她深刻體會。導演蕭菊貞:「由於台灣各地多是開放式軌道,花東又以單軌為主,只要一出問題,輕則全線停擺,重則造成傷亡,司機員的壓力不言可喻,那個其實很危險,你所有人都可能,牛羊狗蛇然後人,侵入,都有可能侵入,所以我記得剛開始拍沒多久,就有司機員跟我說,他說蕭導妳如果有機會,可以對外來分享的時候,妳一定要跟他們講,不是我們去撞人,他說媒體每次都說,火車又去撞人了,火車又怎麼樣,講得我們好像是凶手,是別人入侵了我們的軌道,那所以他們的那種壓力,其實是很大的,多數的司機員對於發生過的事故,多不願多談。」

就曾有一位「被害人」考慮了3年才稍微為蕭菊貞打開心房,出軌的5節車廂,摔落到鐵軌旁的山坡,包括車頭和四節的車廂、車體扭曲變形,17年前一輛莒光號列車,行經內獅到枋山車站之間,鐵軌遭人惡意破壞導致出軌,造成嚴重的翻覆和傷亡,當時各界稱之為「南迴搞軌案」。事故中的副司機吳奇泰經過幾次大手術才撿回性命,心理創傷卻難以平復。

導演蕭菊貞:「他一直覺得過了就不要提,那還好他是因為有宗教信仰,所以讓他可以重新再站起來,所以他跟我形容,他就說他現在在看待,火車的這個司機的勤務,他用了一個形容詞,他說他覺得,其實就像路上的擺渡人,其實,就是把旅客可以從很平安,很安全的,從甲地然後送到乙地,他覺得這對他來講,就是最大的滿足,他是靠著這樣的一種信念,然後才走過那個很大的創傷,不然那個其實是很不容易的。」

為了讓下一代,對土地和文化有更深的認同感,蕭菊貞身體力行,以細膩的心思敏銳的觀察,到處行腳記錄台灣,期待透過鏡頭,讓觀眾認識眼前腳下的一景一物,珍惜也體會人生。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