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彥廷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準行政院長卓榮泰今(19)日宣布第4波內閣人事,其中環境部長由氣象專家、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彭啟明接任。對此,彭啟明也在臉書上發出長文,分享接任原因,並將辭去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一職以及大學教職工作,在公職期間將不會公開預報天氣,也不再擔任播報工作、主持網路節目,準遵守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相關規範。
彭啟明表示,從年輕投入創業開始,服務公職從來不是他的選項,他連續參加了 11屆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長期與國際氣候社群連結,見證到全球的淨零行動。在氣候政治難解的大石頭,包括升溫幅度、化石燃料淘汰及損害賠償等大勢底定後,已更快速的走入碳定價、綠色金融及能源轉型的淨零道路,這也直接快速影響到每個國家、企業及民眾。而極端氣候的威脅,讓每個民眾面臨到重大天災,生命與財物損失、糧食短缺及物價上漲,這是極端氣候下,不可避免的困境,也是我們必須一起面對的挑戰。
彭啟明指出,2050淨零碳排,的確是全世界的目標,參與其中的朋友都知道目前全球各國的減碳政策累積起來,離這目標還有一大段距離,甚至可能無法達標。所以更需要有強烈的全民共識與領導力,有更好的方法與使命感才可能達到。同時我們需要更積極的防災調適策略,才能應對日趨極端的天氣。這個環環相扣的議題,很需要國際間、各國政府部門間、政府與民間、民間創新的生態系的合作,很需要有上位的「氣候治理思維」。
彭啟明說,有些國家或企業未有全盤考量,沒有充分溝通共識,常會施展不開引發民怨,企業大幅被迫增加成本也反彈,造成綠色通膨,或只做表面工作被批評為「漂綠」。也有許多國家,例如美國、歐洲及日本,藉由這機會實施大轉型戰略,讓國家綠色與數位雙軸轉型,來創造國家新經濟發展與年輕人未來的新機會。
彭啟明提到,四年前,台灣氣候聯盟成立,非常感謝當時賴清德副總統在一開始臨門一腳的鼓勵,讓台灣八大科技產業董事長們破天荒的為了氣候議題而齊聚串聯,一起從民間企業角度整合供應鏈來解決淨零問題。
彭啟明表示,他從台灣科技業界的領導人當中,學到國際級的視野與格局,他們的淨零永續受到國際供應鏈的壓力,實施的力道及方法遠在政府之前。這四年他積極和各永續長們充分合作,成功的協助台灣的科技業和政府打交道,督促政府進度能快一點,也推展與美國、歐洲及日本等在數位與永續雙軸轉型的合作,並以民間的實力在國際氣候會議上展開國際交流。雖然有些成果,但我們也發現,光靠民間企業的力量還不足夠,需要整個國家生態系的改變才有辦法。
彭啟明指出,氣候變遷的難題,如果沒有企圖心與明確政策路徑支持,當然對大家都是一種負擔,如何把危機當成轉機,創造更多台灣轉型躍升的機會,這是未來他會持續借鏡民間創新與合作精神,各界的永續長們都將會是環境部的共同夥伴。
彭啟明表示,讓開放政府與公私協力能搭配成為下一階段的目標,也讓更多年輕人可以知道,除了半導體產業,未來的能源、永續、數位及氣候科技,也深具潛力,全球都需要在地國際化服務,也將是台灣未來的護國群山。「這就是我明知這條路難行,政治路不好走,卻仍願意承擔挑戰的理由」。
彭啟明說,氣候變遷的難題,如果沒有企圖心與明確政策路徑支持,對大家都是一種負擔,如何把危機當成轉機,創造更多台灣轉型躍升的機會,這是未來他會持續借鏡民間創新與合作精神,各界的永續長們都將會是環境部的共同夥伴。
彭啟明指出,淨零之外,環境的問題,向來是全球化也是在地化的問題。如何讓每個民眾都有感,空氣可以更清新、我們喝的水更安全、塑膠可以少用一點、生活更安寧,這是環境部的首要責任。未來我們應該著重綠色科技跟環境共利的發展與提升,並優化台灣生存環境,包含物質與環境人文,邁向美麗新境界。
彭啟明說,環保署到環境部,在過去30年,培育出無數優秀的文官,更有許多愛護土地的環保團體,他相信台灣不是只有拚經濟,而是要與地球共生息。
彭啟明提到,他來自於學術單位,創業超過20年,奠定了務實、也願意積極面臨挑戰的科學態度。雖然自己沒有政治經歷,也沒政黨屬性,但過去不分黨派的只要有諮詢,他都很樂意言而不盡的提供建言,「這是我不變的態度」。
彭啟明表示,擔任過許多民間社團職務,很理解應該傾聽而且尊重他人的意見,「在此向大家保證,未來環境部一定是一個非常尊重專業、公開、透明的部會,也會是一個積極推動開放政府的部會」。
彭啟明說,「我曾經是一位斜槓青年,勇於挑戰各種不同的事物,現在我又將再斜槓一次。我會用台灣長期栽培我,感恩的心,回饋給台灣環境與氣候治理上」。
彭啟明表示,5月20日前他將辭去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一職,也會辭去大學教職工作。將以高道德標準遵守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相關規範,在公職期間將不會公開預報天氣,也不再擔任播報工作,網路主持節目也將告一段落,民間社團職務或各種志工身分也將請法務人員逐一檢視是否合適。「這二十多年來,我也培養了很多位天氣風險公司的優秀同仁,他們的專業與實力都可以超越並承擔我的工作,也請大家繼續支持與鼓勵他們」。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