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政府國家安全戰略 美中對抗越演越烈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財經專家丁學文,今(29)日要和大家分享的議題是,美國最近公布最新版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再次明確界定美國未來的戰略競爭對手是中國和俄羅斯,在這場大國競爭格局當中,美國與中國的對抗將越演越烈。

幫你讀懂全世界,各位觀眾大家好,我是丁學文,今天我要跟大家談一談的還是全世界現在最詭譎難測的地緣政治關係,我想大家從上個禮拜10月7日,我們看到美國公布的對中國先進製程半導體的出口禁令,就知道這個世界劍拔弩張的情況越來越明顯,我們也看到了,美國跟澳大利亞開始有撤僑的動作,包括中國代表俄烏戰爭也沒有歇止的狀況。

事實上在10月13日,我們看到美國的白宮公布了《國家安全戰略報告》,這個報告本來應該是在去年冬天就要公布的,但是一直拖到了現在才公布,在這個48頁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裡面,其實有很多的一些keywords(關鍵字)還是滿值得我們注意的。

首先本來我們就知道,美國跟中國互掐的動作,其實我看在未來只會越演越烈,所以這個戰略報告,為什麼拖了10個月,一直到現在,幾乎到今年冬天才公布,其實這裡面是有滿多微妙的關係。

事實上每一任總統都會公布每一年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譬如說我們回頭去看,在布希時代公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裡面,特別著重的是先發制人,當時是為了鋪陳伊拉克戰爭,布希發動的,在歐巴馬時代,他宣布的是全世界希望非核武器,所以當時他更著重的是,美國的軟實力怎麼在全世界地緣政治的複雜裡面,扮演一定重要的角色。

到了川普,他提出了修正主義,主要是針對大國跟大國之間的關係,要怎麼去重新架構,裡面當然劍指的還是俄羅斯跟中國,可是當時對於歐洲國家是比較藐視的,到了現在拜登,我們看到裡面,還是以美國民主體制的保衛為一個基礎,但他特別強調,除了俄羅斯的威脅之外,他們覺得中國才是未來美國最大的競爭對手,裡面更甚至強調,中國正在利用它科技經濟和各方面的實力,挑戰美國架構的世界秩序。

我想這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在這個時候出來,搭配過去一年,從俄烏戰爭以來衍生出來的各種地緣政治的巧妙關係,確實是非常巧妙的,另外這個報告裡面也特別提到,美國現階段面臨兩個非常大的挑戰,首先第一個的話,大家都眾所周知,就是從疫情爆發以來,到供應鏈的短缺,到俄烏戰爭到現在。

第二個的話,當然就是中國日益增長的威脅,尤其在科技產業上面,所以美國其實也強調,全世界的全球貿易關係,正在發生一個逆轉,除了中美之間的劍拔弩張,我們其實在最近也看到戴琪的一些發言,再重新針對全球貿易提出了互補性的全球貿易,就是過去從WTO以來,架構的以關稅聯盟為主的全球貿易正在反轉,現在大家更重視的是,全球經濟的韌性。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其實我們回來看台灣,台灣其實跟這個比較相關的,可能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年左右,台灣有《產業創新條例》,裡面的第10條,特別針對擴大關稅聯盟這一塊有提出建議,但是我們要知道,現在的全球化已經一去不回,我們面臨的是完全不一樣的全球化的新進展。

在這個過程裡面,其實台灣還是要注意到全世界在這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出來之後,可能有3個跟以往不一樣的情況,第一個就是過去,以關稅同盟的這種做法,台灣如果還是只著重在這一塊,其實有可能會跟不上,全世界供應鏈的轉變,區域分化的趨勢只會越演越烈,單純靠關稅同盟,可能對於國內產業的保護是跟不上的。

第二個我們從最近,不管是從8月份開始的《科學與晶片法案》,到CHIP4,到最近美國對先進製程,半導體的出口禁令,都可以看得出來,美國現在對中國的方方面面的防堵,是只要跟中國有關都會防堵,可是事實上兩岸的關係,其實還是非常地緊密,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要怎麼做好一定的布局。

第三個的話當然就是有關供應鏈,或者是經濟的韌性,在這一塊其實各國開始在追求的,已經不是單純的被動的保護國內市場了,而更重要的是怎麼主動出擊,在這種新的合縱連橫的過程裡面,台灣必須有自己的想法。

事實上台灣在過去,其實跟中國之間的貿易關係,也經歷了3個階段,從2000年之前,很多的台商開始西進,到2000年之後,藉由兩岸的經貿關係,建立了ECFA,對於很多的台商有一定的幫助,一直到2010年之後,我們看到包括水果農產品,兩岸之間開始出現,一些負面的聲音,所以代表說其實兩岸關係也到了扭轉乾坤的關鍵時刻。

所以台灣在現階段必須注意兩件事情,第一個就是說,過去的關稅同盟以外,我們怎麼建立一些產業的優勢,在全世界數位經濟的標準,或者是過程裡面,能夠有積極的方式去參與,第二個就是在兩岸,中美夾擊之中,台灣怎麼找到權衡取捨的角色,幫台灣在新的產業報告出來之後,後面民主陣營對中國的,一波一波制裁裡面,找到台灣的產業發展方向,我想是我們在觀察,10月13日美國白宮出台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以後,該有的一些積極作為。

以上就是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有關美國跟中國之間,在戰略國防安全上面的最新變化,希望大家喜歡,我們下次見。 

點我看更多華視新聞>>>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