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投縣
在早期台灣,集體生活的眷村和農村是維繫人們情感的橋樑,而近十年來,又漸漸形成不同形態的集體生活,這些出現在台灣各地的新聚落現象,反映了都市生活造成的心靈空虛,也成為社會學家研究的新領域。
孩子們在狹小的巷道中玩遊戲,家家戶戶日出而做、日落而息,這是台灣1970年以前,處處可見的聚落生活方式。不過隨著都市更新和社會結構變遷的腳步,傳統眷村和農村的聚落生活型態逐漸瓦解,但在近十年來卻興起了,各種不同形態的集體生活聚落。因為和社會上的主流價值觀無法融合,許多人選擇離開都市,重回過去集體生活的方式,在高雄錫安山上的這群人,基於宗教信仰一起在山上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而土城萬佛會除了宗教外,還結合政治思想。
南投合興村在九二一後為了經濟生活的需求,創造共同生活的產銷制度,而許多社會邊緣人則是一起在桃園的希伯倫教會相互扶持,雖然選擇集體生活的原因各有不同,但同樣的都在這種生活型態中,得到了相互扶持的力量和凝聚感。
社會學者表示,這種新聚落現象反映的是社會力的解構與重組,當都市生活型態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身心需求,人們選擇重新回到過去的集體生活方式,形成了台灣的新聚落現象。(記者尤淑嬿 戴登本報導)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