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媽媽家托站 邊緣人的第二個家

連昭慈 採訪/撰稿 施幼偉 攝影/剪輯  / 屏東縣

51歲的戴月玲、看到部落中許多長者和失能者孤苦無依,家中又沒有熱水器和衛浴設備,於是她在屏東縣牡丹鄉的石門部落,成立了一間「家庭托顧站」,幫忙部落裡被遺忘的邊緣人,沐浴、準備餐食,給他們溫暖陪伴。陽光普照、碧海藍天,暖風徐徐吹來,我們沿著199縣道,前往屏東縣牡丹鄉。屏東縣牡丹鄉是全台灣最南端的山地原鄉,但因為青年人口外移,現在牡丹鄉的人口剩不到五千人。

車子繼續挺進,到了人口稀少的石門部落,這次我們要探訪的就是這間「家庭托顧站」。

70歲的連阿伯來到家托站將近兩年,在這之前要洗一次熱水澡,難如登天,有兩個兒子的他,曾被小兒子趕出家門,無處可去,流落街頭整整一個月。

介惠基金會牡丹家托站社工員蔡榮美說:「就譬說如公園啦,或是附近學校,可是最後他會待的地方就是這邊,對!就是這一塊就是這塊地方,就睡在這裡。」

走進連阿伯家裡,環境簡陋髒亂,也沒有浴室,以前為了洗澡,都只能使用衛生所的洗手台簡單清理,身上因此積了厚厚一層汙垢,還因此染上皮膚病,第一次到家托站沐浴時,地上都是黑色泡泡。

連阿伯說:「像這個老媽媽,像給那個小孩子洗澡一樣。」

笑容慈祥溫暖,就像冬天的太陽,家托站負責人戴月玲,今年51歲,擁有一雙兒女的她,29歲時,丈夫意外過世,自此後她一肩扛起家計,回想起過去辛苦歲月,月玲還是忍不住紅了眼眶。

家托站負責人戴月玲表示:「很辛苦,我兒子五歲,女兒兩歲,就這樣獨力扶養孩子。嗯...部落的人都很好,而且政府看見我們就是我們公所,有什麼申請低收入戶,然後我們通過的話小孩子就學都有補助,也滿謝謝很多關心我的人。」

月玲為了養家,因緣際會踏入居服領域,深入個案家裡服務的過程中,她看到許多人家中沒有熱水器,洗澡必須燒柴起火相當不便,2015年她開放自家成為家庭托顧站,但,一路走來可說是血淚交織。

家托站負責人戴月玲表示:「對案主說有時候生氣他們不聽話嘛,我把他們的衣服摔在地上,我說我不要照顧你們,把你們的衣服全部帶去,我真的用哭的這樣摔衣服。」

牡丹鄉青年人外移,人口嚴重老化,鄉內有超過1/4都是老年人,1987年成立的介惠基金會長年服務偏鄉就發現,牡丹鄉的邊緣戶與其他原鄉相較,比例更高。

介惠基金會執行長室副主任柯佩琦表示:「我們介惠更重要的服務工作就是我們帶著培力在地的青年婦女,

成為我們照顧服務員,然後幫助我們社區長輩接受到良好的照顧。然後提供他們在地就業,除了可以照顧社區長輩,同時也可以透過這份薪水養育自己的家庭跟照顧自己的小孩。」

「家庭托顧站」就像邊緣人的第二個家,提供給他們食衣住行的協助,也讓他們能夠遮風避雨,生活多了寄託與期待。月玲秉持著一份責無旁貸的使命感,真心付出、溫暖陪伴,改變了偏鄉邊緣人的弱勢處境,為部落創造了無數的美麗風景。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