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瑾筠、李蘇竣
金馬獎最佳攝影紀錄保持人、資深台灣電影攝影師李屏賓,金馬52再度以《刺客 聶隱娘》拿到最佳攝影,這也是他拿到的第6座金馬獎。談起熱愛的電影攝影,他說,這是「追求痛苦也享受痛苦的工作。」
篳路藍縷的攝影之途
1976年,22歲的李屏賓考進中影技術班,內心對「把文字轉換成影像」的攝影藝術感到興趣,進而努力鑽研電影攝影。1987年,李屏賓當時正在香港拍片,但跟中影請假的時限眼見就要到期,拍攝又尚未完成,他毅然決然向中影請辭,在香港重新展開工作。當時必須迅速熟悉廣東話、讀懂粵語劇本,讓初來的他很難適應。
香港艱困的工作環境,讓他每分每秒不敢怠慢,每一天都讓自己處於最良好的工作狀態。11年緊繃的香港生活,奠定了他對攝影工作的沉著堅毅。
常陷入機器角度和鏡頭呈現的難題
李屏賓表示,拍攝遇到的最大困難在於如何了解導演。有的導演會全權交給他處理,有的導演覺得某些鏡頭很有意思,要求再找一個,但他說:「好的位置永遠只有一次」,嘗試找新的畫面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不過這也是他認為工作中很有意思且迷人的地方。
「一個鏡頭可以說三句話,為什麼要用三個鏡頭?」透過鏡頭語言,李屏賓就連一個特寫也可以很有深度,因此也常陷入機器角度和鏡頭呈現的難題。他表示,片場最容易遇到技術性的問題,不論是場景打不了燈或是內容太長拍攝時間不夠和鏡位處理,要靠沉穩的基礎功夫與敏銳的觀察力去克服。
「選擇喜歡的工作、全神貫注、不恥下問」,是李屏賓面對工作很重要的態度,他提到,電影攝影屬於技術性工作,得投入時間研究,也要有嘗試和冒險的精神。把文字變影像不容易,「思維天馬行空、行為不擇手段、最終達到目的」,為了工作,他會用盡一切辦法達到心中想要的畫面。
把每次的作品視為一次挑戰,李屏賓表示,只要準備好,技術基礎打好,面對任何困難都不會輕易被打倒。
艱難的拍攝工作,對於李屏賓來說,堅持下來的原因沒有別的,這個行業就是一個不能回頭的行業,他說:「再回頭人生有多少時間可以重來?」對他來講,選擇好真正想做的事,就不要回頭了,累積了付出才會有收穫。
家人是工作上最大的支持
沒有假日、一離家就是兩、三個月或更久的拍攝工作,李屏賓說:「這是環境逼著你覺得虧欠家人。」離家很遠,家裡有事也幫不上,對家的思念永無止息。對他來說家人給的支持,不是用嘴巴說的,是可以心理感受到的,小孩的努力、妻子很有序地培養小孩、母親很健康,讓他在工作期間得以心無旁鶩,對他來說這就是最大的支持。
李屏賓的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過世,看著母親一個人辛苦拉拔孩子長大,給他帶來極大的影響。日後在香港、美國面臨新環境時能夠堅持不懈,都是來自於母親對生活的堅韌毅力,對他來說這也是種精神的傳承。
與侯孝賢「互信、互惠、互補」
早在合作拍攝電影前就認識侯孝賢導演,覺得與侯孝賢的關係是?李屏賓表示,覺得跟侯導比較像是朋友,朋友之間的關係就是互惠。
他說,侯導在跟他合作前都是採用比較傳統的光影,直到兩人合作後,李屏賓很大膽地給了他新的光色,拍攝出來的效果也都很有味道,而這也是侯孝賢刺激給李屏賓產生的,兩個人就像是互補。
就像1998年拍攝《海上花》開始,當時侯導接受訪問也時常說:「怎麼拍,阿賓自己去拍」,不用多說什麼,這就是他們之間彼此的一種互信關係。
用電影豐富生命
李屏賓分享,每次拍攝新的電影,都會有新的觸動,每個導演的故事都不同,每部新的電影就像一個新的生命。拍攝電影最大的收穫就是,可以閱讀很多不同的人生故事,心態會很年輕,感覺生命很豐富。
要給想從事電影行業的人什麼建議,李屏賓直接的回應「別幹這個」,才又笑著說其實也不是這樣,如果真的要做就不要回頭,要做了就要追求到底,鍥而不捨。
新聞來源:銘報新聞
【華視最前線】107年起 大學學測國.英考到高3上!
台中市推APP 首創「易肇事路口整合平台」
迎接後頂大計畫的挑戰之二 特色大學VS頂尖大學
【傳播講座】高文振:成功的廣告是每個人都認同的偏見
【記者見證馬習會】央廣張余健:出去不只是代表個人 更是代表國家
【記者見證馬習會】王琪如:克服各種困難 是很有收穫的體驗
【記者見證馬習會】東森新聞黃暐瀚:對於這次會晤 已經有長期的準備
【記者見證馬習會】《自由時報》攝影記者廖振輝:台灣的記者真的很認真
誠品冬旬晒書節 舊冊回味歲末淘書(要有採訪表示)
認識廣播從銘心廣播營開始 「2016銘心廣播營」廣邀高中職參加
中華電信拿下「商務人士理想品牌大賞」
創新創業嘉年華 帶領企業了解趨勢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