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瑾筠
銘傳大學新聞學系11月28日邀請到現任《自由時報》新北都會組組長劉力仁,與學生分享如何進行新聞專題的企劃報導與製作。他表示,訪問人是個功夫,但照片也很重要,透過文字加照片,可以把讀者帶到現場。
劉力仁表示,曾經製作一個專題,攝影記者拍攝了2000張照片,最後只挑了其中20張上報,文字、圖表、照片的搭配需要反覆去想,才能做最好的呈現。
演講中劉力仁分享許多專題企畫的題材發想方向,他表示,題材發想從自己周遭的人、事、物開始,不論是找感動自己的故事、社會關心的議題、專業知識的分析都可以。還特別提醒,專題主題的設定,不要好高騖遠,要想可行性,選擇的題材,多想背後的故事,重點多元,故事才會動人,而寫的東西要有獨特性,寫到人寫過的東西就沒意思了。
「記者就是跟時間賽跑的人」,尤其是地方記者更是什麼都要會。現在組內總共有11位記者的劉力仁,談起自己所帶的記者,每個人平均要負責3到4個區域的新聞,當中不論是教育、交通等各類的新聞,都是每個人各自負責,壓力大但的確也能收穫很多。
「採訪人不是要考倒受訪者」,劉力仁說,採訪前除了做好充足準備,最好事先也給受訪者訪問大綱,讓受訪者有充分時間將資料準備齊全,這樣也會有助於報導。
15年的記者生涯,有著讓劉力仁印象深刻的許多採訪經驗,曾經訪問某位政務官,受訪者因為想到自己父母,便真情流露地落淚,對於劉力仁來說,在這15年中發生很多次類似情形,但這是他印象最深刻的。
還有一位旅日畫家林世寶,民國99年他在日本愛知博覽會有作品展出,有讀者投書到《自由時報》告知這訊息,當時的長官叫劉力仁去做相關報導,聯繫到本人也報導了相關訊息,因為當時林世寶不在台灣,劉力仁承諾會將報導保存,不僅護貝,還在後面寫了採訪後記,沒想到過沒幾天收到林世寶的回覆,告訴劉力仁,他看到報導後哭了。原來30年來沒回台灣的林世寶,一直覺得自己是失根的台灣人,透過劉力仁的報導,終於覺得自己有被台灣看見。
直到現在,林世寶在國外已經是小有名氣的畫家,每每受訪,都一定會說,「謝謝當年自由時報劉力仁的報導」,每次回台灣也一定會找他敘舊。劉力仁表示,原本以為自己只是做了記者應該做的工作,沒想到對人產生的影響會那麼大。
每個記者都希望能有一個代表作,「煙囪裡的秘密 六輕麥寮高罹癌率大追蹤」讓劉力仁在當年以此專題獲得國內、外多個新聞獎,分享當時製作專題的經過。他表示,原先只是獲得一個獨家,後來有台大公共學者做了研究調查,他就開始準備各項資料,還到了實地探訪,當時這個專題,整整寫了4個版。
寫完六輕專題後,劉力仁表示,同業間常開玩笑,因為這個報導台塑至少花了幾十億在環境整治。對於他來說,當記者的價值就是在這,能為社會盡一份力。
現今媒體越來越難經營,劉力仁也發現,許多人到了超商只是單純拿報紙翻閱,看完再放回架上,寧願把錢拿去買喝一下就沒的飲料,也不願意花10元去買300人甚至更多人的結晶,是很難過的一件事。他也呼籲在場學生,看到這種行為要制止,平常也要多看報紙,吸取新聞資訊。
新聞來源:銘報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