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工作者張家瑋 用照片報導弱勢族群故事

自由工作者張家瑋 用照片報導弱勢族群故事 | 華視新聞

銘報

記者/蘇頌婷

他熱愛用數位相機呈現不同的故事,他享受攝影中的樂趣,能接觸不同的人, 聽不同的故事,他是自由工作者張家瑋,也是第 12 屆新聞攝影大賽圖文特寫第 一名的得主。

張家瑋說:「每一年只有在同婚遊行的當天才得到大眾的關注」。他像是身負重任,用同性戀者遊行外的生活去講述他們的故事,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深刻感受到,想要為弱勢族群發聲的渴望。

談起獲獎作品《遊行之外的我們》,讓張家瑋憶起製作時遇到的困難,因為製作時間倉促,而受訪者家路途遙遠,當下的他害怕無法按時完成,幸好這種害怕促使他完成作品,更獲得新聞攝影大賽圖文特寫第一名的肯定。

回想起獲獎時,張家瑋說,當時覺得不可置信,直到一位攝影大哥傳簡訊告知 「你的圖文特寫得了第一名」,當下才發現這不是誤會,是真實發生了,但他並沒有傲嬌,反而謙虛的認為只是剛好搭上這班順風車。 他也開玩笑說:「我爸爸還以為我是同性戀呢~」。但在這份玩笑的背後,卻一直存在報導弱勢族群的動力。

張家瑋獲獎作品《遊行之的我們》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2018-homosexual-daily

雖然得到肯定,但他並非從小一帆風順。張家瑋高中時仍抱負著攝影的憧憬,在報考大學時便選擇圖文傳播,他以為自己很清楚未來的方向,但漸漸的發現在攝影的世界裡感到迷茫,幸好在友人的介紹下, 參加了《報導者》的攝影工作坊,找回攝影的初衷。

張家瑋發現從以前對攝影的憧憬變成對人像的熱愛,而這種變化並不是毫無理由,而是在攝影工作中體會到的。他受到沈昭良的《玉蘭》和鐘聖雄《南風》攝影集的啟發,領悟到不只是從人像的拍攝角度帶出背後的故事,而是需要花費時間和心力去呈現作品,或用物件的角度襯托背後的人物,也可以拍攝出好的故事。

他也與記者分享曾經到花蓮探訪一位港口部落阿美族的藝術家經歷。他說,那位藝術家想要過自己的生活而回到部落,卻得不到家人的理解,而這樣的故事讓他回想起自己小時候明明很會念書,但卻選擇踏上自由工作者這條路,沒有得到家人的理解。

從他的對話中感受到當時的無助感,但張家瑋並沒有放棄,反而更加的努力,在踏上自由工作者的兩年時間裡,讓他從以前害怕與前輩交流到現在的遊刃有餘,他的改變也得到了家人的認可。

雖然現在只要一台手機就能攝影,但在這樣的生態下,張家瑋表示,不是沒有優秀記者,而是台灣民眾不在意影像品質,認為報導有影像當證據就好,也因為如此,造成媒體覺得只要做 60 分就好,為什麼要花費力氣做到90?因為即使用心呈現影像,讀者也不會理解到影像後的故事,所以「不是記者要突破,而是台灣民眾需要改變」。

2019 年的 11 月底,張家瑋在臉書宣布將要發表與朋友製作的新書。他說,那次的經驗認識到歷史課本以外的平埔族,希望透過書中對於平埔族現況的呈現,喚起大眾對弱勢族群的重視。

張家瑋將要發表與朋友製作的新書《沒有名字的人》

「不排除會有其他的可能性。」是張家瑋目前的想法,他對未來並沒有特別的規劃,但仍持續抱著使命感,期許自己報導更多弱勢族群的故事。

 

採訪後記

在開始訪談時,記者稱呼張家瑋為先生,而他笑笑的說:「叫我家瑋就可以了」,從中感受到他的平易近人。

 

 

新聞來源:銘報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