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報
記者/林奕辰
王小棣是這樣看待生命,「每個生命都有他的難題、他的夢想和他必須解決的問題,對這樣的生命感到十分不可思議。」因此不論當導演、編劇、監製等工作,都是為留住那些令她動容的畫面。
從事導演、編劇、監製工作將近40年的王小棣,在高中時其實是名校「淡水商工女籃隊」的一員,當時大可被保送體育系訓練成為國手,但她選擇了退校隊,王小棣帶著無奈又想笑:「因為我不想當體育老師,我對體育老師印象不好」。
因為這麽簡單的理由,王小棣開始思考往後的未來,接觸了校內的表演,後來考上戲劇系、出國留學到成為導演,一路走來她說,她很慶幸很早就知道自己要什麼,才能夠全力以赴,真的很幸福。
學成歸國的王小棣,並非直接製作戲劇節目,而是先接觸了「百工圖」紀錄報導,在這過程中,透過實際走訪各行各業的生活,讓她對人的興趣也越來越濃烈,進而促使她往後的創作,擅長以人為出發點,細膩刻畫每個角色,像是她曾經的作品《波麗士大人》便有別於一般警匪片,寫實、不造作的呈現出警察的生活,因為貼近生活,打進觀眾的內心。
出生在戒嚴時期的王小棣,目睹台灣戲劇的不自由到現在的開放多元化,照理說戲劇題材應該更豐富,但她卻十分感歎,電視劇跳脫不了偶像劇和鄉土劇的框架,擁有自由背景的台灣卻因為「收視」而故步自封。
因此有這樣想法的王小棣便不十分關心收視率的好壞,而是僅挑選她所想做的題材,像是《45度C天空下》,拍攝了台灣首位外交替代役男連加恩醫師真實故事,也實際到了西非取景,但收視成果卻沒有很好。她說明知道台灣人可能會對黑人的故事不感興趣,但她認為「覺得該做的事,就努力去做」,不後悔拍攝《45度C天空下》,她很驕傲台灣有連加恩這樣的人,也就不顧一切也要讓他的故事被看見。
從動畫電影《魔法阿嬤》到紅遍大街小巷的《植劇場》,細數王小棣的作品,總能把對台灣的關懷,投射到每部作品上,她沒有停下腳步,嘗試用各種方式,替台灣影視開疆闢土,早在多年前,她就十分重用素人,藍正龍、張庭瑚也都是當年獨到的挑選。她看見素人演員的困境,只要長相俊美就被問要不要演戲,可能得到一時的熱度,過個幾年,姿色更好的人出現,又被隨之汰換。
於是王小棣決定將「演員」當成一個成長,做一個好的陪伴。她以《植劇場》栽培新演員,進行演員課程、面試選角,替台灣影視增添24個生力,讓素人演員,也能夠被好好對待,更突破台灣影視的窘境,證明了市場與口碑是能夠兼具的。
王小棣直言:「台灣的戲若要真的進步,說故事的方式應該一直改變,若要停留,我就拍偶像劇就好了!」。像是最近她的作品《你那邊怎樣‧我這邊OK》,她便用新型態呈現兩地的故事並將它串連,也許觀眾眼中看來艱澀難懂,仍不後悔嘗試,因為這是台灣戲劇進步應該有的嘗試。
「到了我這個階段,收視結果也就都放在心裡了。」王小棣感慨地說著。在她心目中,不把利益擺優先,創作上最重要的是自由。
新聞來源:銘報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