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展重塑往日萬華 盼喚起在地艋舺記憶

特展重塑往日萬華 盼喚起在地艋舺記憶 | 華視新聞

黃亭茹

【記者黃亭茹綜合報導】古色古香的紅磚色建築,陽光透過窗戶灑進室內空間,咖啡色木質地與和煦的光線交織。自7日起,由剝皮寮歷史街區主辦,臺北市萬華社區大學教師林守茱帶領「生活的故事公仔班」團隊,於剝皮寮歷史街區土炭市展間168號舉辦《艋舺時光縮影》特展。團隊以彩色黏土的方式,形塑出一個個「尪仔」,重現艋舺在地的文化、特色與生活方式。

位於馬路旁的展間中,觀者近身欣賞玻璃櫃中擬真的「迷你艋舺小人國」,當走過林守茱與黃文鈴的作品〈華西街夜市藝陣文化〉時,民眾不時發出讚嘆聲,該作品重現已有50年歷史的華西街觀光夜市。觀眾黃湘釧興奮地提到,雖作品是靜物,卻能感到現場熱絡氛圍,充滿臺灣漢文化的意象。

此為林守茱與黃文鈴的作品〈華西街夜市藝陣文化〉,呈現華西街觀光夜市過去充滿特色的藝陣文化。 圖/黃亭茹攝

談起艋舺由盛轉衰的歷史,擔任台灣觀光地方創生協會秘書長且是艋舺文史導覽員的施景耀感慨地說:「清朝時代,因為械鬥、產業轉移以及排外的風氣等因素,加速艋舺的沒落。」他接著提到,自日治時代後,艋舺已屬於舊城區,人們漸漸往東區發展,產業也愈來愈少,艋舺因此成為民生區域而非商業區。

「我最喜歡的是胡椒餅的模型,那家是從小吃到大的店家,回憶直接湧上心頭。」觀眾吳庭儀感性地說道。林守茱的作品〈手工現作麵糰裡的香味-艋舺胡椒餅〉,重拾艋舺人對在地小吃的記憶,呈現胡椒餅於艋舺美食的重要性。另一作品〈來趣迺菜市仔,東三水街市場〉則呈現了過去傳統菜市場的興盛,在超商速食文化當的現代向觀眾展示傳統菜市場的迷人之處。

此為林守茱創作的〈手工現作麵糰裡的香味-艋舺胡椒餅〉作品,透過重塑胡椒餅攤位的模樣,喚起居民的回憶。 圖/黃亭茹攝

艋舺在台灣開發初期扮演重要角色,過去曾與安平、鹿港併稱「一府二鹿三艋舺」。「艋舺是台北的起源它見證了台灣歷史的發展縮影。」施景耀自豪地說道,再者,雖然當今艋舺已被稱為「台北的鄉下」,不過當地獨特的濃厚人情味是其他地區所缺乏的。然而,黃湘釧感慨地表示,今非昔比,作品中的人口結構多由小孩、青年或家庭所組成,不過現在的艋舺環境大多只有長者、遊客或街友。

此次特展由萬華社區大學發起,展現由社區推動文化的力量,「透過公民『由下而上』的行動,而非公部門由上而下提供資源。」施景耀說道,期望藉由活動讓身在艋舺的居民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強調,社區力量較能貼近在地的聲音,且能使艋舺人對於自身歷史背景能有深入的了解,促使他們更願意投入文化保存的行動。

此為林守茱創作的〈來趣迺菜市仔,東三水街市場〉,重現傳統菜市場的人情味與文化特色。 圖/黃亭茹攝

 

新聞來源:政大-大學報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