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馨宜、陳可熏 / 苗栗縣
一片片紅磚、土牆築起的閩南聚落,數十座傳統三合院環繞社區,走進苗栗頭份的蘆竹湳社區,映入眼簾的是三十五層樓高的中石化煙囪。從抗爭到共存,當地人戲稱「頭份一〇一」的大煙囪承載著經濟發展命脈,也記錄隱身在工業區、擁有三百年歷史傳統聚落的興衰。
|
返鄉青年陳薏如(右)、杜明諭投入蘆竹湳社區營造。 |
頭份一〇一 隱身工業區的老聚落
「大家現在抬起頭,有沒有看到頭份一〇一?只要你走在頭份,都可以看見大煙囪在守護我們喔!」苗栗縣傳統聚落發展協會藝術總監陳薏如導覽中生動的頭份一〇一,正是中油石化工業區頭份廠的排煙口。一九六八年,為了地方的繁榮發展,石化工業被引入頭份,從此,蘆竹湳劃入重工業區,部分土地也被徵收納入廠區。
|
中石化煙囪--頭份人戲稱為「頭份一〇一」。 |
興建工業區象徵著就業機會,是許多頭份居民滿心期待的建設。無奈等了三年開廠,卻發現工廠所需的從業人員須具備專業技能,蘆竹湳居民大多不具備條件,加上工業帶來的空氣汙染和農作物收成問題,許多年輕人紛紛選擇離開家鄉。
工業區進駐讓年輕人嚴重外移,只剩下老人、學齡前的孩子守候著逐漸殘破的家園和荒蕪農地。幸運的是,因為蘆竹湳被劃為重工業區,房子不得任意改建,反而得以保留相當完整的三合院農村聚落,在台灣已絕無僅有。陳薏如表示,任何事都是一體兩面的,「事情的好與壞不是外人怎麼評論蘆竹湳,而是住在這裡的我們怎麼去看、轉換心態,進而與之和平共處。」
土角厝、編竹夾泥牆、紅磚牆,不同型態的三合院建築,代表著蘆竹湳社區三百年歷史演進。蘆竹湳聚落總計有五十三座傳統建築,目前約有三分之一的房子已沒有常住人口,由於年久失修,屋況逐漸敗壞。陳薏如表示:「房子有人住就會是活的,我們最希望的還是屋主能回來!目前社區以緩慢的進度修復老房子,因為其中還是存在許多私人住宅和經費問題。」
返鄉青年 為老社區挹注新活力
「小朋友,你們知道紅龜粿上雕刻的是什麼動物嗎?」生動的肢體、親切的笑容,不需要麥克風,身穿紅色圍裙的陳薏如帶領親子團體穿梭在社區的大街小巷,活力十足。今年二十五歲的陳薏如目前擔任苗栗縣傳統聚落發展協會藝術執行,也是在地的蘆竹湳居民,二〇一二年從政大經濟系畢業後,原本要到國外念研究所,因為「想看爸爸在忙什麼」的單純想法,接下國科會青年返鄉計畫一年期的案子,沒想到從此在家鄉「撩落去」。
|
苗栗縣傳統聚落發展協會藝術總監陳薏如生動的帶領活動。
|
陳薏如的父親陳世政,在二〇〇七年與幾位在地居民以「聚落保存和文化傳承」為宗旨,成立苗栗縣傳統聚落發展協會。「我的老家不是比這裡還漂亮嗎?為什麼卻沒有什麼人投入社區呢?」一次在韓國參觀社區的經驗,讓陳薏如驚覺自己從小住在蘆竹湳社區、父親也長期投入社造,何不再一次好好認識自己的家鄉呢?
小時候習以為常的老房子,長大後重新以「分享給他人」的角度深入觀察,陳薏如坦言,許多創意都來自於日常生活的小細節。以社區從事「裱金紙」的阿琴阿姨為例,陳薏如說,小時候不覺得有什麼特別,深入了解後才發覺這個工作充滿學問,以純手工印上金紙正中央的金箔,在台灣已逐漸消失。「像是阿姨裱金紙的器具,原本以為是一塊普通的木頭,一問之下才知道是破布子樹皮作的,不僅稀有更有四十年以上歷史,堪稱古董!」
大男孩般的靦腆笑容、講起話來卻中氣十足,同樣二十五歲的杜明諭是陳薏如返鄉經營社區的夥伴。二〇一四年初,政大中文系畢業的杜明諭應陳薏如之邀,擔任苗栗縣傳統聚落發展協會專案經理,杜明諭說:「在來之前,我完全不知道苗栗有這麼特別的地方,社區外圍是工業區、兩條省道,卻還保有那麼有溫度、舒服的地方。」
|
杜明諭(左)和陳薏如講解童玩闖關的流程。
|
蘆竹湳舊時代的氛圍和老建築是讓杜明諭留下來的關鍵,他說,剛來到蘆竹湳,看到許多三合院因為沒有人住、年久失修而殘破,心裡很不捨,「對我來說,老房子不只是單純的建築物,更是許多人生活的家。」
轉動老記憶 打造藝文教育品牌
以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取代一般社區發展協會入會制,苗栗縣傳統聚落發展協會自二〇〇九年參與多元就業方案協助社區文化傳承工作。杜明諭則是從二〇一四年進入社區,擔任新一期、為時三年的「蘆竹湳古厝再現風華計畫」的專案經理,他說:「雖然是用政府的資源,但一方面能邀請社區叔叔阿姨參與社區事務,也能夠幫助社區二度就業的長輩。」
在社區居民和返鄉青年的努力下,「蘆竹湳古厝風情館」於二〇〇九年正式成立。古厝風情館為整修後的三合院,不僅可做為簡報室、協會辦公室使用,更在去年因為返鄉青年的加入,透過燈光營造、環境擺設,重現舊時代的正廳、飯廳、農機具展示間,讓許多造訪的遊客直呼「好像回到小時候!」
|
舊時代的「灶腳」和傳統烹煮器具於古厝風情館精彩重現。 |
|
古厝風情館呈現舊時代的傳統器具。 |
古厝風情館館長許金輝和協會總幹事陳世政從小在蘆竹湳長大,經歷中石化工業區進駐、產業和年輕人外移,到近幾年的青年返鄉。兩人退休後,共同於二〇〇七年成立苗栗縣傳統聚落發展協會,展開一連串的古厝維護,談起近幾年青年投入社造,許金輝說:「希望我們前面鋪好的路,年輕人繼續傳承下去!不同世代要互相學習啦!」
有感於許多社區營造過度強調硬體建設和製造景點,觀光為導向的營造方式雖然可以直接吸引遊客消費,但卻常造成社區居民反感,甚至帶來更大的破壞。陳薏如和杜明諭致力打造以「藝文」為品牌的教育場域,整個社區是一個大學校,每個作客到蘆竹湳的客人都是學生,而老師就是社區中的叔叔阿姨,希望藉此保存傳統技藝,更建立社區長輩的自信。
|
社區長輩們一同投入一日遊活動。 |
秉持著「把美好的事物分享給他人」的想法,陳薏如和杜明諭在社區原有的基礎上,重新整合、行銷社區。結合蘆竹湳成功企業回饋、藝術家駐村等藝文資源輔助及網路平台行銷,不但更精緻化在地傳統技藝,也創造社區和產業間的良性合作,讓到訪的「學生」深度了解蘆竹湳。
「動手做」是蘆竹湳的核心理念,杜明諭提到,現代生活很多事情都是沒有過程的,人們享受結果,「卻不知其從何而來」。「古厝巡禮」串聯舊時代、融合現代生活,陳薏如和杜明諭希望藉由傳統器具和老故事的傳遞,保留時代的演進過程。另外,以古厝為學校,社區也藉由隨手可得的「教材」,讓造訪大人重溫、小孩體驗舊時代的踢毽子、丟沙包、滾輪圈等傳統童玩。
延伸閱讀
老寮青年旅舍 重溫故鄉的顏色金岳尋根之旅 找回部落的記憶鹿港囝仔 找回人與在地連結更多報導請看
生命力新聞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