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子涵、李奕蒨 / 台北市
走進熙攘人群的大稻埕迪化商圈,兩旁特有的洋樓式百年建築相鄰坐落,琳瑯滿目的南北乾貨,更添大稻埕的古樸氣息,其中有一間風格別緻的店面,吸引了不少外國觀光客駐足。這裡是郭紀舟打造的「豐味果品」,裡頭賣的是由台灣在地果農用心呵護所產出的水果,他利用自己最擅長的美學角度,為果農創立平台,販售他們的藝術品。
|
豐味果品的水果擺設和包裝都經由執行長郭紀舟設計。 攝影/李奕蒨 |
文創工作者 踏入農業領域郭紀舟過去從事文創產業相關工作,曾有出版、賣畫、舉辦文化藝術活動的工作經歷,也在紙風車文教基金會擔任過專案經理,之後從事藝術經紀人時,一位種植芒果的朋友,請他幫忙做行銷,郭紀舟才發現原來台灣品質最好的水果都是出口到國外,國民自己吃的反而都是二、三級的水果,讓他感到非常可惜,便決定要把這些好的水果行銷分享給在地的台灣人。
郭紀舟為了尋找更多品質優良的水果,透過果農彼此引介,一一的拜訪他們,在二O一一年開始在網路平台利用他實地尋訪、攝影和文字等方式,用以一則則動人的果農故事,來為他們做行銷,也於二O一四年八月成立豐味果品實體店面。
不熟悉農業技術的他,在挑選合作的果農時,不執著於他們是否施行有機耕種,而是以人文的角度來看待農人,「假設這個農人不論是否使用農藥,但他把廢棄物都倒到水溝裡不管,代表他沒有這份心意去保護土地,自然也能看出他對待作物的用心與否。」郭紀舟說認為,比起強調有機,從小細節去觀察農人的農業理念,反而更重要。
|
執行長郭紀舟會為每個上門的顧客準備果醋,一一的介紹店內商品。 攝影/李奕蒨 |
以美學設計角度 行銷果農生命歷程「水果就是農民努力而來的藝術作品,我們當然要幫他們好好的賣。」郭紀舟說,果農就是個藝術家,要付出許多汗水耕耘,等到收成,才會有人注意到他們。豐味果品的特色之一,就是會在每箱水果上放置一張印著果農照片、理念及產地的小卡,這些都是郭紀舟親自南下收集的故事,他認為行銷水果就像行銷藝術品,它們是不會說話的,要以「說故事」的方式來感動消費者,才能讓更多人瞭解小農背後的那份用心。
注重美學設計的郭紀舟,除了打造豐味果品如藝廊般的裝潢外,對於水果的包裝也有他的堅持,他建議果農使用白色的蔬果套取代以往慣用的粉紅色,不僅能對比出水果最自然飽和的色澤,也能提升整體質感,但是大多數的果農都嫌麻煩而拒絕,他便自掏腰包重新包裝,「其實視覺上簡單的改變,就能凸顯出水果的特色與美感。」
由於果農的收入都隨著市場的價格而起伏,因此郭紀舟讓合作的果農自己估算成本後,再決定水果的固定價格給豐味果品販售,如此一來不論市場價如何,果農都能有高於成本的穩定收入,也多了一條管道,讓消費者有機會能品嘗到他們認真種植的優質水果。
豐味果品目前與四十位小農合作,隨著時令販賣不同的果物,如屏東九如鄉的無毒檸檬、苗栗馬那邦山的無農藥草莓、高雄岡山高朱金桃阿媽的珍蜜棗和台中東勢盧永基以牛奶灌溉的茂谷柑等。郭紀舟也會把部分的水果,以不添加防腐劑、香精和人工果膠的純天然方式,熬製成果醬,延續果品的好味道。
|
豐味果品打造如藝廊般的店面,展售果農辛苦的結晶。 攝影/李奕蒨 |
化身果農經紀人 再現水果新價值豐味果品販售的水果是出口國外的等級,價格較高,因此市場普遍接受度也不高,郭紀舟在創業的前三年幾乎是入不敷出,幾度萌生放棄的念頭,然而在成立實體店面,用以文創方式展售水果後,擴大了消費族群,不僅成為許多董事長送禮的首選店家,也有被小農故事打動而購買的常客,現在更多的是慕名而來的觀光客。
顧客彭太太說,她的先生也是一位農人,常常花了好幾個月耗時耗力的耕種,換來的也只有幾千塊的收入,因此她非常能體會小農的辛勞,只要有經過迪化街,都會前來購買水果,以行動支持他們。
郭紀舟說,曾經合作過的一位葡萄果農,生意逐漸好到超過在豐味果品的販售成績,果農也就開始獨立對外銷售,「這樣非常好,我就能再繼續挖掘幫助其他用心種植葡萄的果農了。」他認為這就是豐味果品的初衷。郭紀舟把自己當成果農經紀人,用他最擅長的美感、創意和說故事等方式,透過水果這項媒介,來行銷每一位果農藝術家最動人、純粹的農業哲學,展現水果更多元的文化價值。
延伸閱讀:
有機青菜底呷 北投社大小農市集友善小舖 在地小農有機願景楊儒門推友善環境 農產品進百貨鄰鄉良食 企業與小農的橋樑更多報導請看:
生命力新聞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