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舜欣、張絲雨/台中市報導】在人來人往的台中車站,你也許會看到一名頭戴鴨舌帽,手裡拿著一本台中景點介紹手冊的男子。仔細一看,你還會發現他耳朵掛著麥克風,正滔滔不絕地向遊客介紹台中市那些不為人知的文化角落。他叫David,曾經是一名街友,然而透過「角落微光」的培訓,讓他成為了導覽員,有了一份收入,生活也變得更有保障。
|
導覽員David從台中車站開始進行導覽。 攝影/葉舜欣 |
提供工作機會 從根本改善街友生活
當大家都認為街友「好手好腳」卻不工作時,是否有人試著理解為何他們不工作?究竟是懶惰而不想工作,抑或是某些原因找不到工作?根據二〇一一年台灣當代漂泊協會調查統計,高達百分之九十的遊民,之前都是有工作的,而百分之八十七的遊民都希望有機會租得起房子,脫離流浪的生活。這樣的數據顯示,其實大部分遊民並非好吃懶做,只是缺乏一個機會。
在得知英國曾經培訓街友成為導覽員,提供他們工作的機會後,角落微光創辦人張景皓決定沿用該模式,自二〇一五年發起了「隱者地圖」計畫,希望透過培訓課程,傳授街友導覽技巧,讓他們得以回到社會工作,有一份收入後才能改善生活。
角落微光專案經理楊兆琪表示,福利機構,例如台中街友關懷協會是能夠接觸並了解街友的第一道線,所以在計劃開始前,角落微光會與這些機構接洽,由他們負責轉介個案。她說:「當然我們也會給機構一些條件,像是要成為導覽員至少要口齒清晰、敢在大眾面前說話、能夠徒步行走兩小時等等。」
|
黃慶聲老師正在向街友們傳授台中景點的歷史背景。 角落微光文化有限公司提供 |
專業師資 傳授導覽技能
「其實想要成為導覽員不是簡單的事。」楊兆琪表示,角落微光請來了已經從事地方文化研究二十年的黃慶聲老師,透過授課的方式,免費培訓街友導覽技能,告訴他們台中中區的故事,並讓街友們從中找出自己的回憶,最後融合成一個獨特的人文故事。
曾經從事心理諮詢工作的導覽員David,是一位彬彬有禮,臉上總是掛著笑容的街友。從他導覽時爽朗的笑聲,不難看出他其實十分享受導覽員這份工作。「我保證你們會過的幸福美滿…」、「I love you」等,是David經常掛在嘴邊的話語,就算人生經歷百般挫折,他也沒有怨天尤人,反而經常與遊客分享他的快樂哲學。
David表示,他出生於宜蘭,年輕時也一直都在台北生活,直到後來因為為朋友擔保,繼而又向地下錢莊借款,一夕之間債臺高築,房子也被迫法拍,才流落到台中的街頭。雖然原本並非台中人,但現在透過培訓課程,讓他對於台中中區有了認識,也有了一份工作。
除了培訓課程,街友們在課程結束後,也必須通過考核後才能成為正式導覽員,並得由台中市社會局救助科認可的結業證書。楊兆琪表示,民眾報名的導覽費用,有百分之六十將成為街友的收入,而百分之四十則作為角落微光的社會企業盈利。
引導與溝通 讓街友重拾自信
「一開始導覽員會認為他們做好導覽就好了,為什麼要說自己的故事?他們也會懷疑民眾會不會對他們的故事感興趣,又或者他們會不知道要說哪些自己的故事。這些都是我們要去引導的。」楊兆琪表示,在培訓的過程中,最困難的就是如何引導街友們說出自己的故事與經歷。
|
導覽員David手裡拿著台中景點介紹冊,正在向遊客解說歷史故事。 攝影/葉舜欣 |
然而,想要讓街友們敞開心房,只能透過不斷地溝通與引導。楊兆琪說,一開始街友們會先學習台中景點的歷史資料,而志工們則會從中詢問街友們年輕時是否也曾在這些景點進行哪些活動,以此引導他們去回憶自身的故事。不過,有些內心較為深處的回憶,若是街友不太想透露,志工們也不會去逼迫他們。
楊兆琪表示,雖然隱者計畫開始不久,街友們每次導覽後得來的收入還不至於能夠讓他們過上舒適的生活,但是培訓課程結束後,能夠看見街友們增加了自信,對自己有了肯定,就是目前他們最大的成就。
遊客謝靖表示,參加導覽之前他會認為街友都不太願意工作,但是透過這樣的機會,可以讓更多人,包括他自己也對於街友有了一定的改觀,認識到有一部分的街友其實是有原因,例如生病等等而無法工作。
不一樣的導覽 挽救台中人文歷史
目前隱者地圖提供民眾三種不同的路線——「後站人生」、「青春倒退嚕」以及「舊城新歡」,分別以台中後站、中區舊城、台中公園為軸心出發,導覽時間兩小時,而每一次的導覽都會以三到十人為限。
「這些景點過去都是很風光、很繁華的,只是它們現在都沒落了。」楊兆琪表示,隱者地圖的另一個目的就是為了能夠重拾台中人對於當地人文歷史的重視,因為現今的台中車站湧入了大量的移工,許多人也因此漸漸不太想回到台中中區附近遊逛。
楊兆琪說:「我覺得這是一個文化融合的情況,這些移工們聚集在這邊,也形成了另一種文化的氛圍。其實只要對他們有所瞭解,就沒有什麼好害怕的,我們也應該試著去了解他們的文化。」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