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詩廷、陳祖晴 / 彰化縣
位在彰化縣南端的溪州,有一棟近百年的老屋,二樓白牆外暗紅色的「成功旅社」四字大大聳立,但它現在已不是旅社,由一群青年共同組成「我愛溪州」團隊,重新整理舊旅社,改造為「農用書店」,在「農用書店」裡,可以看到農業用具、相關的書籍,以及溪洲農民種植的有機農產品,保留老建築並推廣友善耕作。
溪洲曾是台糖總公司的所在地,台糖遷走後,人口結構改變漸漸沒落。過去有七八家旅社、兩家戲院的榮景不再,現在說到濁水溪兩岸,很多人只知道西螺,不知道溪州。二〇〇九年,鄉公所主秘吳音寧、各方的民間人士,加上不同科系領域的青年,認為溪州具有發展性,因為對溪洲的共同理念,組成「我愛溪州」團隊。
「我愛溪州」成員從社會、建築到藝術領域,每個人因為不同契機來到這裡,一樣的是對溪洲付出的心。農用書店店長巫宛萍,過去就讀南藝大建築藝術研究所,從無到有全程參與溪州的社區營造工作,並在溪州完成論文研究,巫宛萍表示:「與其說是我們決定留下來,不如說是環境幫我們決定。」回想這一路走來,她說,許多事情開始水到渠成,一直會有階段性工作要完成,就是照著目標走下去。
經營初期「我愛溪州」希望讓溪洲多一點曝光,當時網路、臉書已經盛行,他們從經營粉絲專頁開始。在粉絲專頁上,分享溪洲的生活、小細節。她說,透過影像和故事,把一些人帶進溪洲,讓大家了解溪洲的歷史,勾起溪洲人的回憶,也讓其他不認識溪州的人,能了解溪洲。
二〇一〇年,團隊開始推動「幼兒園在地食材計畫」,為降低食物碳足跡,將「地產地消」融入營養午餐內,讓溪州的孩童吃的食物就是這塊土地農民所種的,攝取最在地、新鮮的營養。而他們也開始思考成功旅社藍圖,透過活動的方式和老旅社合作租借空間,辦了老照片展,並和周圍的青年一起整理打掃旅社。二〇一三年,在向營建署申請的溪洲水田溼地復育計畫下,溪州尚水農產公司成立。二〇一四年農用書店開張,友善農產也漸漸步上軌道。
都市衝擊、城鄉差距問題、農藥讓生態環境失衡,但在溪州,可以看到另一種可能。農用書店的農鄉發展,不朝都市化,而是發揮溪州本有的特質,以友善農業的方向經營。
二〇一三啟動水田溼地復育計畫,與農民的合作方式是:稻作管理方式不可以用農藥、化肥,連除草機都不使用,且農地一定是在溪州鄉內,吃濁水溪的水。剛開始農民是反抗的,說服有難度,但慢慢彼此磨合,在價錢和友善耕作之間取得一個平衡,農民進入了友善耕作的環境。
目前溪州鄉共有十六位農民固定與他們合作。巫宛萍說:「我們參考德國的機制,以生態補貼方式,有多少面積乘以多少錢,不管生產多少都能拿到一樣的價錢,對農民及友善耕作,都能有所保障。」
農用書店裡的選書,以農業技術相關為主,但巫宛萍也提到:「如果真的要從事農業,很多知識並不是從書裡面得來的,而是透過累積的經驗,實際操作比較重要。書店裡書籍上相對其他書店可能沒有推廣的那麼深,但在農業上實質幫助滿多。」許多人會到書店詢問種田的方法、有沒有地要賣、要租,書店空間成為將人和土地連結的媒介。
農用書店季節性的會舉辦戶外活動、講座,並透過生態導覽,邀請民眾實地接觸農地,到樹園、水田,強調公共及環境議題,推廣友善台灣原生樹種、稻作及農村文化。溪洲鄉幼兒園的在地食材也持續進行。
「朝向社會企業,友善耕作要農民單打獨鬥是很難的,我們就是一個共同體,一起面對這件事情。」巫宛萍談到,溪州尚水農用書店想做的事很多,許多東西還在規劃、調整。
「定位沒有辦法馬上很清楚,就像人生也不會一下子就知道要什麼。」巫宛萍這麼說,留下來的人未必是從小就在這的溪洲人,但因為對土地濃厚的認同感,慢慢聚集在一起。或許就如同溪州的生態復育,並不只是將東西丟進去,讓它自行生存,而是從整個環境開始,地方上的發展、人口結構、政策,都可能是影響生物契機類型的因素,溪州還有很多可能性,正逐漸成長茁壯。
延伸閱讀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農用書店護土地 推廣友善耕作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