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琦、劉怡辰 ∕ 台中市報導】天色逐漸轉暗,鵝黃色燈光從巷弄滲出,食堂裏飄散著家常菜的陣陣香味,不時傳來閒聊的笑聲。這個像是「家」的餐廳,位於台中市華美街的小巷內,給予社會上不如意的人們,一處暖心的
華美廚房負責人廖佳倫表示,創辦七喜廚房的背後其實沒有太複雜的故事,「從開始做這件事,到為什麼做這件事情想法都很簡單。」大部分的成員都是關注社會議題的圈內人,他們關心土地、農業,並接觸剩食議題等等,因此自然而然的開始將理念付諸行動。
「其實是來七喜廚房才實際接觸到『剩食』這個字眼的,但相關的議題本來一直在我自己周遭就看得見。」廖佳倫家庭原是務農起家,從小就被長輩灌輸飯菜要吃完、不可浪費食物的觀念,因此對剩食議題特別有感觸。
華美社區廚房與鄰近的「向上市場」菜攤合作,目前已有六家店認同理念並供應賣剩的蔬果給七喜廚房。每日中午收菜志工騎著三輪車、帶著許多大袋子,拜訪各個店家和老闆閒聊打招呼,回收可再利用的蔬果。
回收完市場的菜後,志工都會秤重拍照上傳粉絲專頁,讓大家看到什麼季節中哪些蔬果最容易被丟掉,這些資料有時會和一般認為容易造成剩食的蔬果有落差,因此透過最實際的紀錄資訊,將提供人們下次買菜時最貼近惜食理念的選擇。志工除了紀錄上傳外,也會將這些整理完後餐廳多出的食材,開放給需要的民眾免費取菜。
這條路一開始走得困難,剩食的來源是一大挑戰,七喜廚房必須逐一訪問菜攤老闆,尋得同意,並向店家說明「只收您不要的,不收您要拿來賺錢的東西」,講求雙方互助,更邀請店家前來七喜廚房參觀,見到剩食如何再利用。令廖佳倫意外的是,即使多數菜攤可能對農人、街友和剩食等社會議題較沒概念,卻都很樂意參與。「當我們敢和店家談這件事情時,也做好了被『打槍』的準備,但沒想到迴響卻這麼大,談到第二家、第三家……」廖佳倫才知道,雖然金額不大,但是越基層的人反而越願意團結來做良善的事,而且不計較回報。
七喜廚房偏向以社會企業的理念運作,以照顧員工優先,再實現取之於社會、回饋於社會的理念,因此薪水占了每個月最大的開銷。餐廳招募的成員大多數為同溫層,畢竟這種工作的付出與回報通常不是對等的,人手也往往不太足夠。慶幸的是,有許多認同理念的人願意來當志工幫忙。
「收完菜後會有鄰居來拿菜、聊天,有時候還會一起包水餃,蠻印象深刻的!」志工林妍玓家住公寓,平常很少遇到鄰居會來串門子,她認為和鄰居的互動是對社區廚房發展很重要的過程。
廖佳倫談起來店幫忙的志工不禁微微一笑,她說志工們的年齡層和工作背景是比較意想不到的。除了類似社工系出身等具相關背景的人外,也曾經遇過保險業務員、現役軍人、學生、廚師等。由於沒有固定菜單,下廚的人只能每天預測食材,看當天現有的食材,將它們料理成晚餐,是一項不容易的挑戰。
七喜廚房華美店走的路線著重於關懷社區,主要回收剩食的對象為傳統市場,並重視特別族群。此社區的家庭習慣自己煮食,因而餐廳也更能鎖定目標,針對老人家或是不方便開伙的家庭。廖佳倫說,他們會特別留位子給老人家,鼓勵還能行動的獨居老人走出來跟大家一起吃飯,不希望他們還是一個人在家裡吃飯。
通常類似的慈善機構只將資源的資格限定於有困難的人,像低收入戶、街友或老人家等。但是廖佳倫認為所有人都應該認識剩食議題,「每個人都要吃東西,沒有道理不去認識這個問題。」七喜廚房曾經街訪路人「剩食是什麼?」而大多數的回答都是「廚餘」,廖佳倫表示,據她所知,目前仍舊有許多人把廚餘與剩食畫上等號,而這也代表著概念的推廣必須更加積極。
因此七喜廚房展開育德分店,不再只針對特定族群,而是全面大眾化,以正式菜單的方式營業,並推動食農教育,將剩食概念傳遞給更多人。育德分店同樣是重新利用剩食,但主要是和廠商以金錢收購即期品和格外品,並明確的計算成本和定價,類似於一般餐廳的營業模式。希望民眾用餐之餘能夠了解到,自己所吃的美味料理來自即將被丟棄的新鮮食材,進而更認識剩食議題。
七喜廚房的理念逐漸被認同和曝光,廖佳倫表示,當有名氣時便更有話語權,也因此更方便去推廣及發表。他們偶爾也出去擺攤講解剩食議題,並透過自己的力量,在市集舉辦講座,教大家認識剩食。
廖佳倫認為,近期與百貨公司回收剩食是具指標性的合作,表示容易造成大量剩食的單位也在重視這件事。她也說,或許有人會擔心市場行情被破壞,但根據與菜攤合作的觀察,其實不挑選醜蔬果的人就是不買單,並不會有太大影響,反而還能解決剩食的問題。七喜廚房的下個目標是和小農收購格外品,這些規格外的蔬果可能只是碰傷或是長得醜,但仍然新鮮可食用。
七喜廚房所計畫的社區營造正循序漸進的進行著,二0一七年十月份他們和西區區長、區公所社會科聯繫,希望可以進一步和向上市場擴大合作,實現打造不浪費食物、溫飽更多人的城市。
一直以來,七喜廚房不只是回收剩食,也將回收來多餘的剩食送出去。他們未來更大的規劃是利用育德店的空間,作為台中市剩食的轉運站,當收到更大量的剩食,可以建造一個聯絡網,轉送給真正需要的單位。
採訪側記
在訪問的過程,一路聽著廖佳倫訴說七喜廚房轉變的過程,以及他們對於剩食議題的努力,非常感動。突然想起街友常常在路邊挨餓受凍的畫面,卻甚少有人去關心他們,但是有一群人卻願意如此付出,一方面避免不必要的浪費,一方面給予面臨低潮的甘苦人一點溫暖,是一件難得的事情。相信在台中市的這個角落,當你覺得冷時,有人會來溫暖你,當你暖了,也可以再幫助其他的人。
延伸閱讀
七喜廚房 利用剩食料理打造溫暖城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