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3 20:01

出版社開書店 為城市注入藝文新生命

蔡昊邕、陳慈晏  / 台北市

轉進中山北路的深巷,有別於巷外的車水馬龍,這裡是如此靜謐,彷彿來到另一個平行時空,動靜間保持著微妙的和諧,如同落腳於此的「田園城市生活風格書店」。出版社起家的田園城市創辦人陳炳椮,二〇〇三年在此開設書店後,循序漸進地規劃室內空間,成功打造既親民又創新的閱讀平台,為城市增添濃厚的藝文色彩。

掌握通路開書店 出版社走出活路

陳炳椮於一九九四年創辦「田園城市出版社」,當時台灣經濟繁榮發展,只要肯努力,工作並不難找,因此職業取向也揭示著個人興趣。陳炳椮也不例外,喜歡看書的他,從業務做起,熟悉基層工作後,便著手籌備自己的出版公司。

「二十四年前,出版社與書店通路之間,保持著和諧的互利關係,利潤分配也很平均。」陳炳椮說,因此出版社有自己的書店並不常見。但隨著時代的進步,紙本書成本不斷降低,對書店而言,向出版社進書已不再是取得資源的唯一途徑,大環境因素不斷發酵,出版業和通路間的關係,已然變質,而出版社要存活下去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掌控銷售通路。因此陳炳椮在出版社合約到期後,於二〇〇三年成立田園城市生活風格書店。

田園城市出版社創辦人陳炳椮,年近六旬卻散發年輕的生命力。 攝影/蔡昊邕

菜籃作書架 翻轉在地元素

環顧田園城市生活風格書店,複合式空間裡兼具販書、辦公、咖啡廳和小型展場的功能,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陳炳椮說,最初除了出版社的辦公區跟書店外,並未做其他規劃,他坦言,畢竟員工和經費為優先考慮,所以展區和咖啡廳,都是書店上軌道之後,才慢慢浮現的想法。

以菜籃做為陳列書籍的書架,用不同的顏色做類別的區分,簡樸的擺設背後卻有深刻的寓意。陳炳椮解釋,菜籃書架隱含了「逛菜市場」的庶民概念,希望民眾把逛書店當作像是去菜市場般的日常,把書當作是必需品。提到書店的設計創意,陳炳椮說,許多人總是忽視在地元素,但其實「在地」加入自身想法互相碰撞,就能融合為新事物。

用菜籃當作書架,逛書店當作像是去菜市場般的日常。 攝影/陳慈晏

選書到辦展 跳脫時空的限制

書店裡不只有田園城市自己出版的書籍,也販賣其他出版社和獨立出版社的書籍。陳炳椮坦言,出版社一個月出版的書量有限,必須從其他出版社找類似的書籍,提供給消費者多元的選擇。

遵循出版社原本的特色,以電影、影像、設計類書籍為主,只要符合書店的調性,就會被納入選擇。國外的外文書籍、充滿未來性的獨立書刊,抑或承載時代回憶的舊書,跳脫時空侷限,都能在田園城市生活風格書店裡相遇。

書店舉辦的展覽類型多元,從攝影展到手作體驗,主打「可以看、可以摸、可以買」,用「親民」的方式與美術館、藝廊做出區隔。陳炳椮點出合作的展覽都蘊含「書本」和「時間」的元素,他指著日本攝影師澀谷敦治的作品說:「之後這些照片可能會變成一本攝影專輯,那就是有未來性,有時間軸也有書本的概念。」

店內展出的澀谷敦治攝影展,展現時間與書本的概念。 攝影/陳慈晏

站在時代前端 創造「田園」風格

時代瞬息萬變,紙本書業有可能成為夕陽產業,迫使書店轉戰網路市場。憑著多年在出版業打滾的經驗,陳炳椮認為,書店必須隨著時代前進,不斷創造新東西給消費者。「我希望沒有世代的落差,五十幾歲、二十幾歲都喜歡來這裡。」

田園出版社今年邁入第二十四個年頭,架上的書籍和店內的氛圍,卻不覺時間留下的痕跡。顧客陳美桂表示,「每一次來這裡都得到很多的靈感和新東西,不同於外面所謂精雕細琢的美感,這裡雖然素樸,卻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美。」

掌握時代的演變趨勢,積極創新。陳炳椮活在當下,儘管未來是未知數,田園城市生活風格書店也會一直站在時代的前端,繼續耕耘前進。

採訪側記

明亮的空間,是對田園城市生活風格書店的第一印象。採訪當天,店長陳炳椮因為有員工缺席,忙進忙出,一下與客人聊天,一下推著載滿書的推車,心想若非提早知道是社長,還以為是員工。然而就是這樣的工作環境,讓人感受不到老出版社的壓抑感,不管在選書或展覽,都縈繞著一股年輕的生命力。採訪結束後,店長問我們看得出來他五十八歲了嗎?老實說真的看不出來,看來只要心態保持年輕,時間要留下痕跡也得費一番功夫呢。

延伸閱讀

培養小田園種子 一同打造城市綠廊

公共冊所 書店與論壇的結合之地

在復古寧靜巷弄找閱讀 時光二手書店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出版社開書店 為城市注入藝文新生命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