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鋼鐵人 仁造屋重展舊大溪樣貌

許芷瑄、黃佩瑄

一提到大溪,多數人立即想到的是古色古香的老街,與讓人垂涎的大溪豆干,有關於大溪的記憶,大多停留在位於大漢溪以東、行政發展中心的觀光路線。然而許多人不知道,民國六〇年代,隨著政府十年建設新政策的展開,大溪成為鋼鐵產業的加工出口重鎮,也因其而繁盛一時。

超級「鋼鐵人」 從工人轉變成藝術家

鋼鐵素人藝術家蔡武雄,國小畢業後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由南投竹山北上,經由表兄的介紹,一九七〇年代進入勝隆鋼鐵工作。「一開始工廠很小,只有我和老闆,過了幾年後,人與生產量逐漸變多,就增建成大溪最大的鋼鐵工廠了。」蔡武雄回憶道,當時主要的工作是工廠事務員,負責進貨與出貨的管理,鋼鐵工廠主要是將從高雄運至此處的船板,由高溫先將鋼板燒紅後,接著將其軋成一片一片的鋼筋,將其賣給建商。

蔡奕勳父親蔡武雄,曾經是勝隆鋼鐵工廠的員工,退休後投入鋼鐵藝術創作。攝影/許芷瑄

「這個工作一做就是二、三十年。」蔡武雄說,工廠倒閉後,他曾經於廢車場裡工作兩年,將廢車的材料拆開組裝重新運用,之後因為考慮到身體健康問題,其便決定開始正式的退休生活,期間蔡武雄時常在廢車場撿拾零件進行創作,作品大多隨心所欲與直覺,蔡武雄表示:「看到什麼就憑感覺組裝創作,沒有學過就亂做,自己一面組裝,一面覺得好看。」

「這艘是般若船,般若就是智慧,般若到彼岸,人要修行成佛,就得划船由此岸到彼岸。」蔡武雄笑道,「後來我在玩具店買了戰鬥機、軍人,就變海盜船啦!」談起自己的作品,蔡武雄開心的神情總會影響感染周遭,其創作內容有著許多晚年學佛的思想,完全沒有受過完整美術訓練的他,作品卻充滿著創意與生命力。

原本充滿佛教意義的鋼鐵作品般若船,在蔡武雄的童心下,以模型玩具裝飾點綴於其中,自己笑稱成為了「海盜船 」。 攝影/許芷瑄

仁造屋重現歷史 在地青年的田野調查

蔡武雄的兒子蔡奕勳,看見父親一系列代表時代與桃園文化息息相關的創作後,便決定以《鋼鐵人創作展-從勝隆工廠說起》為主題,藉由將自家畫室改建為鄰里空間,以人為本,將空間取名為「仁造屋」,於其中為自己的父親與鋼鐵產業舉行相關活動,展出父親近年作品,希望在地民眾與更多人,了解位處於大溪市中心邊緣地方的產業過往,藉此連結在地民眾與當地歷史。

蔡武雄鋼鐵藝術作品最大的特色,是充滿素人隨興與自由的創作。 攝影/許芷瑄

為了豐富《鋼鐵人創作展-從勝隆工廠說起》展覽,蔡奕勳的合作夥伴林岳德,尋訪當年與蔡武雄一同於勝隆鋼鐵工作的同事,「我在訪問這些工人時,他們時常會舉起雙手,你會看到那些手指都是不完全的。」林岳德談到,「這些工人總會開玩笑地說,這是工作十年留下的記憶。」回溯過往,從前產業底下的勞工主要會面臨工傷問題,與現代常見的過勞有著很大的時代差異,工人們的傷口,道盡屬於台灣產業脈絡的歷史,更是策展團隊心中難以忘記的痕跡。

蔡奕勳與林岳德在歷經田野調查後,經由當時工廠的副廠長、工人與家人,將勝隆鋼鐵的過往歷史逐漸拼湊,原是家族企業的勝隆鋼鐵,在六〇年代最繁盛的時候,擁有三個場廠,其中兩個位在大溪,另一處位於羅東,主要工作流程是從下船板、下貨、人工初剪,加熱,軋鋼,在尚未自動化的時候,需要大量人力,其中軋鋼的流程最為艱辛與危險,工傷意外時常發生。鋼鐵工廠代表著大溪由農業轉為工業社會的重要歷史產業,影響著在地民眾的生活與地景。

鋼鐵製作流程圖。 圖片/許芷瑄
位於仁美里巷子中的仁造屋,保留老房子的特色。 攝影/許芷瑄

大溪與在地青年洄游

蔡奕勳從高中就讀美術班後,便開始培養藝術興趣,大學畢業於台南師範大學美術教學相關科系,而後考取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蔡奕勳表示:「求學過程中開始接觸與關注當代藝術與社會議題,因為這樣,開始想要了解自己家鄉生活的狀態。」

其畢業後,首先於桃園景福宮附近成立「只是光影」複合空間,以咖啡廳與主題策展兩個部分組成,策展內容由攝影、藝術創作等方式,以景福宮附近的老城區的產業活動、藝術家以及周邊店家的飲食文化為主題,「小時候總覺得老城區髒髒舊舊的很可怕,也不會想去逛。」蔡奕勳表示:「不過長大後才終於了解它的魅力。」

「『只是光影』至今已經成立將近十年,現在開始有了閒暇的時間關注自己成長的地方。」蔡奕勳說道,從小因為父親蔡武雄在勝隆鋼鐵工廠工作的影響下,逐漸對鋼鐵媒介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努力下,團隊在仁造屋空間內,開辦了第一場展覽《鋼鐵人創作展-從勝隆工廠說起》,藉此帶領大溪民眾深入了解當地產業的過往,蔡奕勳表示:「希望在這裡重新認識父親,以及關於他的工作與作品的詮釋。」

蔡奕勳說道:「大家對於大溪印象可能都是木藝跟老街,曾經在大溪有著重要產業地位的鋼鐵工廠,是比較少人知道跟聽過的。」他表示,六〇年代大溪有著四間鋼鐵廠,其中蔡奕勳父親,蔡武雄所在的勝隆鋼鐵是當時規模最大的工廠。然而隨著鋼鐵生產自動化後,工人減少,產業結構轉型,隨著政府政策調整後,大溪的鋼鐵廠隨之沒落。

仁造屋的第一個展覽《鋼鐵人創作展-從勝隆工廠說起》,便是在追溯大溪這片土地的歷史與蔡奕勳父親的鋼鐵創作構想下,於今年十一月正式對外展開。

大溪在地藝術空間 仁造屋的使命

樹枝纏繞的屋面,鐵窗上是先前活動留下的冷光線造型裝飾,充滿童趣的設計,為老巷子注入活力與年輕。「仁造屋」的外觀與周遭老房子的樣貌無異,然而其卻被賦予不同的理念與存在意義。

位於桃園大溪仁美里的靜謐巷口的「仁造屋」,是由大溪在地藝術青年蔡奕勳與策展團隊夥伴林岳德共同成立,希望以人造之「物」,連結社區歷史記憶,尋找在地過往脈絡,以具體藝術創作的方式呈現,創造與居民互動對話在地藝術空間。「以前這裡叫做仁善里,而後改名仁美里,所以很直覺的我將這個空間命名為『仁造屋』」蔡奕勳表示,「我把這邊的展覽定義為以物為主的創作展覽,以物品的為藝術去傳達這個地方人事物的故事。」

為了重新認識自己生長的家鄉大溪,蔡奕勳回鄉開始著手仁造屋的相關計畫。攝影/許芷瑄
因為關注桃園藝術文化而認識的蔡奕勳、林岳德倆人,共同創建仁造屋相關活動。攝影/許芷瑄

老城區與尋找定位

相較於大多數人熟知的大漢溪東側大溪老街,位於河西的仁造屋處於八德與大溪之間的邊際,雖然有著多元的生活型態,卻也正快速消逝,逐漸成為老城區。

「隨著工廠沒落,周圍市區過往的生活形態與其緊密相關,又跟著漸漸沒落。」林岳德說道:「但我覺得老城區的沒落反而是一種好事,因為它能有更多包容性,很多事情在這邊都有可能發生。」談到老城區的過往與現今的沒落,蔡奕勳亦談到:「桃園現今每發展一個新的商圈,老城區就會被遺忘,我們想做的事情是,了解老城區的價值是什麼。」

林岳德不是桃園在地人,但懷著對藝術文化的熱愛,與蔡奕勳結識並開始合作,近年來靠與當地居民互動,逐漸了解桃園與大溪文化。 攝影/許芷瑄

「舉先前我們所做過的社會議題來說,遊民在老城區遊蕩,對於許多人來說,他們是不太被容許的存在。」蔡奕勳說,「但仔細去觀察會發現,老城區之所以有包容性,便是因為這些人、事、物的存在,他們是上一代的脈絡留下的,從他們的故事可以發現他是脈絡裡很重要的連結。」

河西地區目前正試圖尋找自己的定位,近年更陸續加入由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所領導的「街角館」。「街角館」其是以「街角博物館」的概念衍生而成,從生活街道與熟悉的街角,將平凡的日常化為具體的在地文化展示;理念在於,每個人的生命故事,都是街角館收藏的珍寶。

其中第一間成為河西地區街角館的即為以推廣在地農業文化與產品為主的「日日田職物所」,其他地方新興的幾處空間也於近年陸續加入街角館的行列,發展自己在地的文化特色。仁造屋也因此希望帶入各種可能,以「仁」的胸懷,以「美」的技藝,以「物」的能量,將社區共識帶入屋內

仁造屋活動與未來規劃

原是蔡奕勳個人畫室的仁造屋,在決定展開大溪當地文化藝術空間的相關計畫後,正式於今年十一月對外開放。專精於當代藝術的蔡奕勳說道:「我不會把自己設定成文史工作者,而是一個藝術創作家。」他表示:「我會將立足點擺放在現在,然後往過去看,透過觀察與人的互動,以自己的創作方式去介入。」因此,蔡奕勳的作品形式總以高互動性與裝置藝術、攝影與紀錄等樣貌,整理成文件的方式展覽。

「未來仁造屋也許會繼續保留鋼鐵相關的藝術、文化展出。」林岳德說,但考慮到資料有限與長期發展,團隊仍在尋找新的事物與居民產生連結,並且持續與當地藝術家合作,「仁造屋與大溪其他街角館,如以二手衣再生的寺日工作室、糕餅起家的新復昌食品行不同,我們主要是以在地故事,轉變成實際的藝術創作為主。」林岳德表示,「然後將這些故事變成養分,產生更多不同的藝術品。」

仁造屋周遭由綠木點綴,與旁邊的房子樣貌無異,很有親切感。
攝影/許芷瑄

仁造屋以鋼鐵產業的故事做為開端,使觀看民眾能夠一覽身邊土地的歷史故事,並且以創作者的生命故事展現不為人知的大溪樣貌。它是一處年輕活力的藝術空間,更是在地史料館, 提醒人們不要遺忘自己的曾經。

採訪側記

採訪那天早上,穿過一區非常老舊的房子,心中想的是,仁造屋真的是在這裡嗎?藝術空間怎麼會在看起來沒有一點人潮與活力?繼續往前走,終於看見了一棟優雅復古的建築,沉浸在陽光灑下的風景中。兩位創辦人的故事讓我對於大溪以及舊時代工廠的想法有著很大的轉變,而素人鋼鐵藝術家,在介紹自己作品時,總是笑得開心與驕傲。我想,仁造屋也許正是因為有著創辦人的熱情理想,以及藝術家的活力,才如此朝迷,讓人忘返吧…

延伸閱讀

菱潭街興創基地 重生廢棄老街道
藝遊中壢 一場在地居民的藝術行動

藝術青年洄游 再生中壢鐵道倉庫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超級鋼鐵人 仁造屋重展舊大溪樣貌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