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茶名新包裝樂趣活動 舊莊以茶營造社區

魏慈耘、劉彥宜  / 台北市

南港區舊莊里里長張瑞芳,在擋土牆題上「南港包種茶的故鄉」,開啟了茶文化復興一路。包括將舊莊特色融入新包裝,以及茶葉相關製品,成功將「茶」營造為舊莊特色。

包種茶製法源於魏王

一八八五年,魏靜時與王水錦相繼從中國大陸來台,於舊莊里山區,引進茶苗開始種植,研發出茶製造的技術。二人的技術不同,前者是重發酵法,為文山式製造法。後者則是輕發酵法,為南港式製造法。一九一六年,日本建造包種茶產製研究中心,魏靜時受聘為茶製造講師,讓南港式製造法廣為流傳,逝世後被日本昭和天皇尊稱為「台茶之父」。

兩人的製茶法沿著山脈傳出至坪林,再至文山區。因兩地的土地廣大,發揚了包種茶,冠上了「文山」的品名。使包種茶與舊莊漸漸失去連結,讓世人遺忘舊莊也有產茶外,更是包種茶的發源地。

茶與桂花 妝點舊莊

舊莊里里長張瑞芳在舊莊居住了幾十年。曾擔任過南港區婦女會總幹事,在工作中接觸到成功的社區營造,她就開始想:那自己的社區有什麼?開始自費辦理媽媽教室,而後進行社區營造,參選里長、在工作上發揮所長。

社區營造的第一步,先打理「門面」。在舊莊里的邊界,改建第一道擋土牆,題上「南港包種茶的故鄉」向來到此處的人宣揚,也提醒了居民這個史實。更讓居民因為「南港包種茶的故鄉」,而引以為榮,對這片土地產生特別的連結。

舊莊里里長張瑞芳:「門面要裝扮得美美的!」。攝影/魏慈耘

社區營造的第二步,創造獨特的文化。將包種茶與舊莊里做連結,再發展相關的特色。為使茶葉沖泡以後可以產生香氣,便以原有的桂花做薰香,大受歡迎後更是廣植桂花。但如今桂花更多了觀光及美化作用,如桂花林步道、桂花吊橋等頤養心性的景點,與二O一八年的南港茶山秋悅節,於南港茶葉製造示範所舉行,活動中講解茶歷史、相關產品的體驗,與茶山導覽等。

茶的多元樣貌

舊莊國小的學童也有著與眾不同的活動,製作茶葉蛋、茶凍、茶籽,以及茶籽製成的項鍊等。讓茶除了茶葉飲用外,也能有其他多元樣貌及功用。將當地特色融入在課程中,讓學齡兒童從小藉由這些動手做,對茶產生密不可分的在地情感。

舊莊國小茶葉蛋製作過程。照片提供/張瑞芳

南港包種茶擺脫傳統的茶葉罐,與大坑發展協會合作,結合當地特色,變身成精緻美觀的包裝。部分茶農還是習慣將產茶交給農會銷售,但是農會無法為南港包種茶量身打造行銷方案,這方面的認知不一還需要與茶農溝通。

除了傳統的罐裝,也有小包裝以及獨特外包裝。攝影/魏慈耘

社區綠化 打造舒適家園

舊莊里以茶為特色發展,同時也致力於環境綠化。這裡曾是台北市第二座掩埋場的所在,經過整治,二O一三年山水綠生態公園開幕。占地二十一公頃,內有復育野溪、沼澤地、兒童遊憩區等區域。但更特別的是,這裡也被稱做「能源之丘」,走進公園不久,就可以看見共三千片以上的太陽能板。

舊莊里同時也擁有良好的生態,螢火蟲、毛蟹都可以在此地看見。舊莊國小更掛有「螢光閃閃舊莊國小校園後山賞螢趣」的告示牌。鄰近的舊莊公園及理想公園,擁有乾淨的綠地、高大的樹木。旁有清澈的小溪,溪邊人行道的花圃上則栽種了繁盛的茶花,不時有蜜蜂採蜜。

第一道擋土牆重整後,現今也正努力第四道,但擋土牆重建牽連到眾多土地所有權人,也因為同意書問題,而遲遲無法開工,掛滿著青苔的牆面仍然矗立在此。

茶花吸引蜜蜂前來採蜜。攝影/劉彥宜

不畏困難與艱辛 從中發現感動

社區營造的過程中不免遇到困難,不論是茶農的溝通問題,抑或綠化土地需要的同意書。但就如住民戴素貞說:「雖然『舊莊』這個名字有它的由來,但我的解讀是『舊的社區邁向康莊大道』。」

張瑞芳雖然也羨慕平時只需發傳單的里長,但她也說:「我們去付出,有人回報我們的關心;有人願意採訪,願意促進行銷,這都是感動啊!」

採訪側記

因為提早到的關係,在採訪之前,先去舊莊國小走走,操場的入口上掛著「戶外教室」的牌子,有一些桌椅放在操場的棚子底下,桌椅的附近,是傳統的窯,加上群山圍繞的景色,舊莊已經先給了我們一個特別的第一印象。

延伸閱讀

三峽培育「火金姑茶」 點亮小暗坑生態

樂齡養生村 田家「樂」生活

城市中的生態樂園 與蝴蝶和螢火蟲同樂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新茶名新包裝樂趣活動 舊莊以茶營造社區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