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你共存 股份魚鄉推廣食魚教育

王翔弘、林品辰  / 台南市

「身為海島國家的一份子卻不瞭解漁業。」台南七股的「股份魚鄉」的三位創辦人陳瀅羽、廖宜霈、林筱菁,為了推廣食魚教育,與在地國小合作、舉辦體驗活動,希望能讓小孩瞭解家鄉產業,也讓青年能夠回留鄉村,為在地產業出一份心力。

「股份魚鄉」三位創辦人(由左至右)林筱菁、陳瀅羽、廖宜霈。 攝影∕王翔弘
「股份魚鄉」到花蓮「洄遊吧Fish Bar」分享食魚教育經驗。照片提供∕股份魚鄉

「台灣只有海鮮文化卻沒有海洋文化」

台灣人愛吃海鮮的排名在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吃蝦吃魚吃蛤蠣對我們來說都習以為常,但我們對漁業的相關事物卻是陌生的。陳瀅羽說:「明明我們是海島國家,為什麼台灣對魚這種生物這麼遠?」假如現在桌上有一條魚,大多數人都不會知道牠是從何而來,用什麼樣的處理方式,才變成現在眼前的這道美食。

成大都市計畫學系畢業的三位創辦人陳瀅羽、廖宜霈、林筱菁創立了「股份魚鄉」,透過與建功國小的合作課程、舉辦「蛤什麼蛤」、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合作、推行繪本等等,希望讓與土地脫離的當地小孩可以再次親近自己的家鄉外,也希望能夠吸引到年輕人回來為家鄉奉獻,更希望能有越來越多人不只是吃魚,而是會主動關注漁業的相關議題。

從活化空間轉為推廣地方產業

三位創辦人其實最初是創立「尋人啟室工作室」,想將台南市市中心的老舊空屋改造成青年創業的空間 ,讓鄉村能與城市交流,建立一個媒合機制的平台,。但因為半年都毫無進展,多次參與住宅相關研討會,並且詢問專業人士意見後,才知道自己缺乏「資金」、「人才技術」、「房產」三種活化空間的要素,因而決定轉型。

因為廖宜霈曾參加過台江國家公園的「台江友善環境養殖品牌與濕地標章」計畫,發現到台南地方產業的困境,年輕人外流到都市、無法建立自有品牌、在地孩童不了解產業等等,為了讓地方產業被更多人了解、看見,才有了現在的「股份魚鄉」。

誤打誤撞進入食魚教育

「一開始也沒想到我們是在做食魚教育。」林筱菁說,最初是希望執行與在地產業相關的事情,所以到各單位去拜訪,剛好到了當地的小學建功國小,與其校長理念一拍即合,願意與股份魚鄉合作,發展地方產業教育的新課程,希望在地的孩子能透過課程,更加了解自己家鄉的產業。在學校開課程的這段期間,三位創辦人都認為自己在做的是地方產業教育,直到參加 了青年「團隊」政策好點子競賽後,發現自己在比賽中被歸類為「食魚教育」,因而確立了股份魚鄉的定調。

關於參加比賽後的改變,陳瀅羽表示因為在比賽中得到特優,所以能夠與漁業署開會溝通,而在開會中養殖漁業署的署長一直都是沉默寡言,直到會議結束就來找三位創辦人,分享自己未來想做的事情,陳瑩羽笑著說:「他好像看到了一群他很想要的人但他從來沒有看過的。」她們才意識到說原來在台灣的養殖漁業是沒有人在「食魚教育」,也很慶幸自己選擇了這條路。

建功國小內多數學生的家長都是農民、漁民,但是他們的父母都鮮少提及自己的工作,讓學生也不了解自己家鄉的產業,希望藉由這樣的課程,讓學生看見在地產業,或許在未來他們能為家鄉灌注一份新的能量,來改善產業狀況。

一開始,在安排課程的時候,三位創辦人會進入漁村與漁民訪談,將收集的資料整理出來,利用他們最擅長的專業分析,林筱菁笑著說他們還曾經被高科大海洋事務管理研究所的老師稱讚「雖然是門外漢但講得比我們還專業。」

因為他們不是教育專業背景的,所以積極的尋問老師的建議,例如老師會說低年級的學生比較不知道抽象概念,所以建議用五感融入其中,像是要用眼睛看、耳朵聽、用手摸或是用鼻子聞等方式,讓學生比較能夠想像,像是他們會自製海產圖卡,讓學生可以看的見魚的長相,這些意見對設計教案很有幫助,讓小朋友能更親近、更容易吸收創辦人想傳達的知識。

「股份魚鄉」自製的海產圖卡教具,讓參與活動者增進印象。 攝影∕王翔弘

從國小教育延伸到一般人的體驗活動

其實除了在建功國小教學,他們也會到高雄、台南、屏東等其他地區的國小進行課程活動,甚至到後期他們也會將學生帶到魚塭現場,讓他們實際體驗到課堂上的知識,也因為這個因素奠定了往後為一般人舉辦的體驗活動,像是「蛤什麼蛤」就是一個例子,早上兩個小時會先上一些有趣的課程,接著中午帶遊客去到當地漁民開的餐廳吃海產,下午帶他們去魚塭體驗摸文蛤,讓遊客可以體驗到當地豐富且特別的養殖型態。

「蛤什麼蛤」很特別的地方除了會有有趣的課程外,在中午的吃海產時間,創辦人要求餐廳的廚師在上每一道菜時,都要告訴遊客一個關於這道菜的故事,比如說虱目魚的「五柳枝」,是一隻炸過的虱目魚淋上特殊調醬,是一種類似糖醋勾芡的感覺,上了這道菜後他就會跟大家說,其實大家很少吃到虱目魚五柳枝,因為這是很傳統辦桌,需要一些特殊手法需要比較經驗老到的廚師才做得出來 ,而且也可以帶到說七股的虱目魚因為使用低密度養殖,所以口感與味道跟外面吃到的是不同的。

客群過於單一 交通、價錢是最大阻力

目前遇到最大的瓶頸就是「招人不易」,他們發現會來參加活動的人,通常會是家庭、公教人員、關心環境的人等,這些都是特定且小眾的。「假如我現在付一千多塊錢,開這麼遠的車跑到你那裡, 是不是可以物超所值?」廖宜霈說最主要的阻礙就是「交通」及「價錢」,因為離台南七股最近的火車站就是台南火車站,所以對外縣市的人來說距離遙遠需要自備交通,再加上活動內容的豐富度也增加了他們的成本,而廖宜霈也解釋說很難只用文字與圖片就吸引到顧客,所以這是目前他們所面臨的瓶頸。

因為面臨這個全新且困難的挑戰,他們現在計畫將活動辦在台南市中心。廖宜霈說:「讓他先品嘗到味道 ,再看看能不能讓他覺得可以到當地去看看。」希望用在市中心舉辦有關文蛤湯的活動,讓遊客品嘗到湯的滋味,使遊客產生興趣,進而走進七股認識漁業,也會與比較知名的團體合作,像是就曾和虱目魚主題館有過宣傳,未來希望透過這些方式,改善對外活動遇到的瓶頸,讓更多人看見股份魚鄉的存在。

股份魚鄉與林邊區漁會合辦食魚教育活動。 照片提供∕股份魚鄉提供
餐桌上常見魚類,海鮮食用建議。 圖片製作/王翔弘

採訪側記

真正了解食魚教育的意義後,才認知到自己對於養殖漁業真的了解的太少,也看見了股份魚鄉的三位創辦人的努力,他們為了推廣食魚教育,進到漁村採訪、收集資料,用進入國小教學、舉辦體驗活動等等用心推廣,希望他們的努力可以被更多人看見,也希望大家可以多多關心我們的海洋。

延伸閱讀

不再魚取魚求「洄遊吧」讓海洋永續

唭投郎說故事 守護打石文化

加工廢棄機車 再製成生活用品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漁」你共存 股份魚鄉推廣食魚教育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