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齡生活 延緩失能課程與活動

劉彥宜、魏慈耘  / 新竹市

新竹市科園社區以「長照2.0」為社區營造重點,除了共餐以外,也有靜態與動態課程,預防、延緩失能。每年更參與「阿公阿嬤健康活力秀」等活動,屢創佳績。

社區營造起步 給予老人健康生活

新竹市東區科園社區,是科學園區的第一期安遷戶住宅區,也是客家農村的聚落。一九九O年,人口及空地尚多,空地儼然成為堆放垃圾的地方,甚至有大卡車進入社區傾倒廢棄物,新竹市東區科園社區發展協會前理事長潘嬰娣於一九九一年,因此創辦龍山媽媽教室,隔年更名為新竹市東區媽媽教室,開始資源回收的教學與實作,以廚餘堆放種植杜鵑花,解決垃圾問題也美化環境。

科園社區理事長林月翠拿著老人手工藝的成品。攝影/魏慈耘

二OO三年,開設科園社區老人關懷站,二OO五年改設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二OO七年,之後更開始了「長照2.0」的方案。星期二、五,是為老人關懷,替老人量血壓、額溫,帶老人做體操、靜態課程,如手工藝及衛教相關講座。課程直至十一點三十分,之後進行共餐活動。課程也與客家文化做連結,如手做湯圓、紅龜粄及菜包等,更可以成為課程結束後的菜餚。

老人正在進行動態課程,有助身體健康。照片提供/潘嬰娣

星期一、三、四則是除了共餐以及量血壓等,還有動態課程,如球類運動、趣味競賽、團康及舞蹈,是為預防、延緩失智的活動。共餐活動讓小孩上學、年輕人上班,而獨留家中的老人,可以有健康的飲食,也可以走出家中,與其他同齡人互動。「天天很快樂,家裡不用煮飯,又可以吃不一樣的菜色。」住民曾玉麟說。

志工為老人盛裝餐點。照片提供/潘嬰娣

若有行動稍微不便的老人,潘嬰娣也會鼓勵他走出家中順便做運動,但若真的有無法走動的老人,也會將餐點送至家中。平時也會進行電話問安,以及居家訪視的關懷行動。

舞出生命力 志工齊努力

科園社區 也配合客家委員與新竹市文化局,進行「伯公照護站」的活動,推行客語歌謠活動、客語健康講座,以及客語舞蹈活動。自二O一一年開始,每年也會參加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舉辦的「阿公阿嬤健康活力秀」,配合社區特色之一的客家文化,以及縣市特色,設計出適合老人的健康運動作為表演,例如風、米粉、客家歌謠,及毛巾操,每每獲得佳績,如二O一三年的「健康活力竹塹城」,獲全國總決賽第三名。

科園社區理事長林月翠說,除了上台表演的老人辛苦排練及表演外,更有一群志工為此奔走,連準備器材也都十分用心,之前有表演使用到大型的米粉架,也是志工與廠商借用,也曾需要使用奶嘴,而跑了好幾家商店,才找到傳統的、適用的奶嘴。

期許成動力 團結打造樂齡生活

潘嬰娣認為科園社區的優勢是團結的志工,尤其是準備共餐的志工,是非常辛苦的。廚房的建材是工寮改建時剩下的材料,下雨時廚房也會下著小雨,地板則是老舊的磁磚,甚至也曾有老鼠跑過。在拿到經費後欲改建,欣喜之餘,同時也面臨著沒做好就要把經費退回的兩難。「可能會遇到阻礙,很熱心地去做,都會化險為夷。」潘嬰娣說。

每次的活動費用,是寫完企劃交予政府核准後,由社區發展協會先墊錢,待活動後繳交照片及收據等,政府核銷後錢才會下來。科園社區榮譽理事長劉瓊林,更是拿出一本厚厚的企劃書:「這很麻煩的,還要有會寫企劃的人!」甚至連共餐使用的瓦斯核銷都無法通過,只好不斷遞交企劃書。

即使潘嬰娣對社區的貢獻,已經成了每天的例行公事,都快忘記自己做過什麼了。但她說:「希望老人家健康、快樂,可以帶他們出活動,讓他們有一個他們的舞台。」

採訪側記

下公車後走進小巷子內在走時至十五分鐘,科園社區有一種與外隔絕的小社區獨有的溫馨感,很多房屋外都有花草的種植。經過活動中心,有一群人在內活動,而後方的親子公園內,幾位老人聚在一起用客家話聊天,也有身體比較健壯的長者在健走,也有小朋友在玩遊樂器材。給人一種和諧而舒適之感。

延伸閱讀

打造幸福銀髮生活 盡情享受樂活晚年

樂齡巡迴運動指導團 一起「封」年紀

埤墘歌仔戲 演唱傳統記憶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樂齡生活 延緩失能課程與活動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