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北埔竹編技藝 成就米粉背後功臣

劉迪笙  / 新竹縣

位於北埔公園路巷弄的李謙宏手工竹編,為全台各地的米粉製造業供應了三十多年的竹編米粉架。歷經了台灣光復初期的農家時代,以及七〇年代竹編米粉架供不應求的蓬勃時期,李謙宏頂著八十七歲的年邁身軀和七十年老經驗,持續為需要的業者付出。而他兒子李誠誌,五年前接下了這份將失傳的技藝,日日超過十小時的工作量編織米籮、米粉架和創新的藝術品,為造福更多需要的人努力著。

出生竹編世家 七十年如一日

八十七歲的李謙宏從小生長於「竹編世家」,因早年農家社會影響,家家戶戶都會自行以竹子編出乘裝日用品的器皿,像是市場上的扁擔以及裝米的「米籮」。十三歲的李謙宏便跟著父親學習製作竹編器具,從上山挑選適合的竹子砍伐、挑竹下山、劈竹烤竹到竹編技術,七十年不間斷的熟練精進以及堅持的意志,如今成為全台唯一手工竹編米粉架的店;其四十歲的兒子排行第七的李誠誌在五年前辭去了新竹科學園區的工作,回到家中與父親學習竹編技術。

「對我而言這不是大家口中說的偉大傳承,就是一份腳踏實地的工作,並不厲害。」兒子李誠誌感嘆的說到,他回憶起父親的竹編教導,因為這並不是一個處理方式固定的技術,每根竹子的特性都不同,必須透過親手接觸無數的竹才能體會。許多師傅傳承技術時會偷偷留一手,但因為是師傅就是自己的父親,讓他在學習的竹編上少走了很多冤枉路。

李謙宏透過自製工具正在將桂竹劈開,為編竹做前置準備。攝影/劉迪笙

工業化浪潮打倒竹編 米粉架救活傳統技藝

在李謙宏三十多歲時台灣進入工業化社會,家家戶戶不再使用竹編製品,工廠林立市面上充斥大量的塑膠容器,時代浪潮打倒了各式手工業者,原本大量銷往南部的米籮訂單消失,能用來換取柴米油鹽的竹編幾年之間失去價值,李謙宏回憶道:「第一家工廠出現後,竹編一下子都不見了,以前新竹很多做的人都不做了。」李誠誌提及父親堅持竹編的理由,因為他是一生很堅持的人,沒唸什麼書找不到其他工作,才下定決心一直做下去。

當竹編被塑膠完全取代後的幾年,此行看不到任何希望,大部分師傅轉行、學徒離去,七〇年代的李謙宏卻因緣際會下與新竹的米粉業者發現,使用竹編的米粉架風乾的米粉,香味不是其他材質可以比擬的,因此僅存的竹編師傅李謙宏接下了大量的訂單,日夜手工編出一個個米粉架,但因為就算是熟練的他,一個米粉架也需耗時近乎一天,家中成員無論是妻子或是兒女都必須幫忙。「那時候小學國中放假有時不想待在家裡面,因為待在家就要沒日沒夜的幫忙。」感慨提及當年工作盛況,反觀現在的蕭條,李誠誌反而不畏懼的選擇傳承文化。

手工編好的竹編米粉架在北埔老街的巷弄曝曬。攝影/劉迪笙

竹編技藝的關鍵 選竹劈竹到編竹

竹編的製作過程十分講究細節,不同的竹編製品考慮因素皆不同,提手、底座使用的竹都是講究的。而竹編不像木製品可以將木料先行囤貨,竹子講求新鮮。李誠誌說,剛砍下的竹子延展性跟韌性最好,因此每個禮拜就必須上山一到兩次砍竹。而且不是每種竹子都能用,在山上就必須想好要使用哪種竹子,有的竹子軟有的竹子硬,都是經驗去判斷,而沒有教科書。「山上工作容易讓身體受傷,還常會遇到毒蛇,我跟父親可以控制竹子品質,但控制不了蛇啊!」李誠誌也提到現在年老的父親已經不能負荷上山工作,都是由他一人去山上砍竹,有一次天色暗了為了趕下山導致手腳受傷,因此好幾天都不能編竹。

李誠誌認為竹編技術最困難的地方在「劈竹」,其關鍵在「竹節」。「劈竹」是指將一根竹子以刀削成長長一條而不能斷,並且厚度必須一致,一旦厚度有不同,做出的竹編就不耐用甚至會解體。「劈竹不能用機器啊,我們也用過機器劈竹,厚度雖然一樣,但是竹節的部分會被壓碎,肉眼看不出來,但竹節受傷之後,凹一下竹子就會斷了啊!」因為機器不能根據每根竹子的型態調整,全部都仰賴肉眼跟經驗判斷,劈出好的竹條才能開始進行往下竹編的步驟。李誠誌也提到:「編竹的時候要讓竹條轉彎,但遇到竹節就彎不了,因此要提前在腦子裡算好竹節出現的時機,算錯只能抽出來重新編。」

李誠誌低著頭測量排列竹編米粉架的支幹。攝影/劉迪笙

純天然環保的竹編 面臨市場及傳承的劇變

對環境而言,竹編做出來的製品是完全天然零污染的,「竹子一天可以長十五公分,竹子放在土地上會自然分解,一根竹子最多就長七八年就會自然衰敗,利用竹子是不傷害環境的!」李誠誌以竹編為例提到現今環保的議題,他說老一輩的人根本沒有環保這個詞,但做出來的東西都是擁有智慧的。竹編製品一旦完成後,使用四五十年都不是問題,竹子的顏色還會從原本的鮮綠退成米白色,最後隨時間變成了古銅色,「看顏色就知道這個竹編用了多久,騙不了人的!」李誠誌說。

使用竹編米粉架曬出的米粉雖然味道極佳,但因長時間使用容易耗損,加上台灣米粉業衰落,國人飲食習慣改變,業者開始轉用白鐵跟塑膠網,竹編的生意近一兩年一落千丈,是七十年以來最低潮。當訂單大幅減少意味賺不到錢,三十年前因爲有米粉架的需求,讓李謙宏的竹編技藝起死回生,三十年的現在李誠誌接手竹編卻面臨一樣的困難。「我常說做竹編的人最有禮貌最謙虛了,因為無時無刻頭都要低低的。」李誠誌提到這些年人的節奏越來越快,觀光客常常路過只是拍照打卡,願意停下來了解傳統技藝的人已經不多了,但他仍然相信做一天是一天,沒有想過要放棄這份技藝。

近幾年偶爾有設計師或電影劇組委託李謙宏父子製造竹編藝品,像是鄧南光影像紀念館外的竹編路燈裝置或是台灣鄉土劇的道具,但終究杯水車薪。李誠誌說:「我希望未來能以竹編創造更多藝術品,希望是實用的,如果買回去卻不用那是一種浪費。」面對傳統產業賺不了錢的困境,目前竹編仍找不到轉型方向,李誠誌希望能讓政府跟更多人看見竹編,否則一項傳統技藝將會永遠失傳。「如果有一天有人能學習這項技藝,將竹編傳承下去,那是我很欣慰的事情。」

手工竹編的三大關鍵

採訪側記

很多觀光客路過手工竹編,大多數都只是看一眼然後拍一張照。李誠誌師傅說,用得到的東西買才有價值。早上七點觀光客還沒湧進北埔老街,李謙宏就起床編竹了,在小小的北埔老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看得到竹編,那樣的強大熱忱是很難在一般人眼底看見的,台灣很多傳產都跟竹編很像,該如何將傳統文化轉型是未來大家要好好思考的。

延伸閱讀

千年傳統釉藥技術 因化學而重生

大仙尪仔修復重任 陳啟文的匠人魂

乘載文字的重量 日星鑄字行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七十年北埔竹編技藝 成就米粉背後功臣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