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誠、林宏濬、曾鈺庭 / 台北市
關於野生動物石虎,一般想到的是二〇一九上半年沸沸揚揚的石虎路殺事件,但根據獨立媒體《窩抱報》提出,「雞舍衝突」對石虎的威脅遠比路殺更為嚴峻。台灣野生動物保育觀念逐漸抬頭,《窩抱報》不落人後致力為動物發聲,從關懷流浪動物開始,四年來報導內容擴大至野生、實驗以及經濟動物議題,希望人們從關心動物與自然環境開始,學會與世界永續共存。
從浪貓中途觀察 發行具教育功能的雜誌
「起初做貓咪中途,曾一次養三十幾隻貓,但每年進到收容所的貓仍有八到十二萬隻,流浪動物問題根源並沒有被解決。」《窩抱報》創辦人蘇于寬說。淡江大學資傳系畢業的蘇于寬,參與過動保團體志工活動與訓練的蘇于寬表示,動保工作包含救援、醫療、送養動物,以及他曾經營過的中途之家,不過在街頭流浪或進到收容所的動物並沒有減少。蘇于寬意識到動物保護的行動應從教育開始,以杜絕棄養、虐養動物的問題,以及將動物視為商品的價值觀,於是他有了不一樣的想法,想運用媒體的力量,製作一本站在教育立場的雜誌。
蘇于寬於二〇一五年一月利用群眾募資,兩個月的時間募資到預期製作六期雜誌的經費,《窩抱報》順利於二〇一五年四月創刊。不料募資金費在第二期印刷就已用盡,但《窩抱報》並沒有就此打住,於是嘗試其他收入方式,像是開發貓狗圖案的擋泥板、車貼等周邊商品,所幸周邊商品大獲好評,於是利用販售周邊商品的方式,將賺取的資金繼續投入製作雜誌。
如今雜誌發行至第十七期,對於賣完僅能打平印刷費的雜誌,蘇于寬仍堅持繼續發行雜誌,他認為雜誌有著不可取代性,即便手機、平板皆能閱讀電子雜誌,但沒有實際翻閱一本書的手感。「有雜誌的發行《窩抱報》這個媒體才完整,雜誌只要不死,我就會堅持做下去。」被問到未來營運雜誌的計畫時,蘇于寬笑著說。
從流浪貓狗拓展至人、動物與環境的議題
《窩抱報》創刊最初定位是「專注探討流浪動物議題」,之後轉變為「重新,看見生命的價值」,至今則為「關注動物,友善生活」。蘇于寬表示起初目的為關懷流浪動物,想幫牠們發聲,但是越深耕於流浪動物議題,越發現關懷動物不可能只談流浪貓狗。
蘇于寬以野生動物石虎為例,說明人類影響野生動物的棲地,帶來的後果終究反撲在人類身上。根據《窩抱報》報導提到:「每年雞舍衝突石虎死亡數量為二十至五十隻,被車撞死平均為八隻。」山地開發導致棲地破碎化,石虎生活範圍萎縮並與人類活動區域重疊,於是鄰近的雞舍成為石虎的食物來源,雞農財產受損,於是利用毒餌、捕獸夾等方式捕殺石虎,造成養雞戶與石虎難解的衝突,此稱為「雞舍衝突」。
根據《窩抱報》調查發現,流浪動物向淺山地區擴張,導致石虎與流浪動物互搶地盤,甚至被傳染病毒,導致石虎本能的敏捷性降低,過馬路反應不及造成「路殺事件」。石虎為食物鏈頂端的掠食者,為淺山地區生態系穩定與否的關鍵物種,若石虎滅絕,生態系改變又將影響其它物種以及人類。
蘇于寬認為生態系牽一髮而動全身,人、動物與環境三者彼此關聯,環境破壞的影響終究反撲在人類身上,即便現階段動物滅絕看似對生活沒有影響,不過從長遠來看下一代將變成受害者。蘇于寬表示:「作為一個媒體必須把視野放得更遠,從流浪動物開始,進而討論經濟、實驗、野生動物,探究人類、動物以及環境之間的關聯。」因此《窩抱報》的定位四年來不斷在改變,期望不斷擴大雜誌的豐富度,以達教育民眾的目的。
來自各地故事 關懷動物的路上並不孤單
近年來野生動物石虎與台灣黑熊議題曝光,讓台灣人發現如此珍貴的野生物種逐漸消逝,二〇一八年《窩抱報》第十三期「再見黑熊,再見石虎」,採訪黑熊媽媽黃美秀與石虎媽媽陳美汀,帶領讀者一窺野生動物正面臨的困境。她們投入野生動物保護皆有五到十年以上的積累,蘇于寬表示,動保團體有各自幫助動物的理念,不過政府能提供的資源有限,在眾多動保團體分一鍋粥的窘境下,即便資源不多,黑熊媽媽與石虎媽媽仍在野生保育的路上堅持著,這樣態度令他敬佩與感動。野生動物對人類的實質影響是什麼,即便石虎滅絕人類能照樣生活,蘇于寬無奈地說:「短時間內無法看到生態的反撲,人類對環境改變的無感,我認為這是做動物保育最困難的地方。」
另一項經濟動物議題,人們只看到餐桌上美味的炸雞、牛排,卻不曾想過動物生前過的如何。各界動保團體推廣動物福利後,經濟動物議題逐漸浮上檯面,二〇一六年開始,《窩抱報》採訪具有動物福利意識的相關業者,發現豬的生活環境不僅更加寬敞,甚至會聽莫札特的古典樂,雞也不再關在狹小的鐵籠裡。蘇于寬表示在一系列動物福利的採訪中,被業者關懷牛、羊、豬、雞的善念所感動,雖然改變集約飼養的方式會降低生產量,但他們仍然願意投入額外的照顧成本讓牠們吹冷氣、聽音樂等,只希望動物生前活得的健康、開心。
《窩抱報》讀者親身分享閱讀雜誌心得
《窩抱報》讀者蘇雯祺原先在《桃園藝文》地方雜誌工作,當時工作環境經常接觸各家紙媒,有位飼養貓咪的同事分享《窩抱報》給她,當時她看完雜誌馬上被排版營造的視覺效果吸引,像是字體顏色、照片跨頁、欄位分行以及插圖表現等,於是開始關注《窩抱報》。
出生於花蓮的蘇雯祺從小與大自然一起長大,對環境議題相當關心,其中積極投入海洋廢棄物議題,並且加入非政府組織荒野保護協會當志工,趁空檔之餘參加海洋淨灘活動。關心海洋議題的蘇雯祺也購買了《窩抱報》第十一期「龜祖海了了」,講述水族館的海洋展演、海洋垃圾和永續海鮮議題。蘇雯祺提到,《窩抱報》帶給她不同的思考面向,以海洋廢棄議題為例,民間團體要求政府制定不當丟棄廢棄物的責罰,但對政府來說難以確切找出丟棄垃圾的人或單位,並且沒有實質的證據無法開罰,政府面臨進退兩難的局面。蘇雯祺認為,《窩抱報》寫出我們普遍要求政府應該如何制定方針,卻往往忽略政府的難處,這點帶給她學習換位思考。
蘇雯祺也提到她的室友曾帶回一隻貓,但她不知道如何與貓相處,時常被貓弄傷,甚至因為被咬傷而去打破傷風,為了學習與貓和平相處,她決定閱讀《窩抱報》貓狗議題雜誌,她說:「我信任《窩抱報》這本雜誌的專業,也相信雜誌能夠帶給我詳細完善的資訊。」同時希望幫助室友更了解如何飼養貓咪。
短期難以看見改變 但仍期待長久性影響
蘇于寬認為動保議題容易被簡化,以為收容動物、捐錢給動保團體問題就能解決,因此希望藉由雜誌喚醒大眾探討議題背後的政策或教育問題,例如石虎與養雞戶的衝突,政府是否有補償雞農損失的配套措施;台灣是否教育孩子尊重動物、正確的飼養寵物觀念等。
蘇于寬表示,有位高中生透過讀者回函,告訴他被流浪動物悲慘的故事打動,於是決定去收容所做志工照顧動物,「即便只影響少部分的人,讓他們的觀念有一些改變,我就覺得值得了。」蘇于寬笑著說。做雜誌或媒體難以評估實質的成果與影響力,尤其《窩抱報》為站在教育的立場,無法期待讀者立即改變原先的價值觀,不過他們仍希望每篇報導能潛移默化的影響讀者。
採訪側記
踏進《窩抱報》工作室立即感受到人類與動物和平相處的氛圍,貓咪隨意地在書架、電腦桌上散步,這裡的窩編(對員工的稱呼)可以帶自己的寵物來上班,也能趁空檔之餘跟寵物玩耍,我們也相當興奮地拍攝窩編的貓咪皮蛋。採訪完創辦人後,我們稍微參觀小編們的工作情形,雖然他們環境氛圍並不緊繃,但繪圖、編排的成品一點都不馬虎,同事之間也很認真在討論工作內容,《窩抱報》這本精緻的雜誌背後,是由一群非常優秀並且努力的人共同完成。
延伸閱讀
更多新聞請看生命力
《窩抱報》以教育方式喚醒民眾關注動物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生命力新聞 on Medium, where people are continuing the conversation by highlighting and responding to this story.
新聞來源:輔大-生命力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