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局混亂 包青天成民眾寄託

 / 台北市

  包青天成為台灣電視史上的經典大戲,探究幕後的原因,儘管時空背景不同,但劇情其實反應出許多現實社中的亂象。第二代包青天播映當時,台灣社會剛剛解嚴,政局和社會動盪,正義的包青天成為觀眾心靈寄託的對象。

  包青天懲奸除惡大快人心,深植社會獲得共鳴。戲劇反應現實,包青天在八○年代之所以有超高收視率,看看當時政局不難理解,台灣正處解嚴,各方壓力鍋完全釋放,政局混亂,國民黨內有李登輝與趙少康為首的路線之爭。

  社會方面,民國七十七年五月二○日爆發台灣有史以來最大的農民街頭運動,當時整個社會充斥在火燒公車,棍棒街頭,政治抗爭,再加上治安敗壞,搶奪殺警頻傳,人心徨徨,為了整頓治安政府下猛藥由軍人出身的郝柏村擔任院長,罕見動用憲兵,強力整頓社會秩序。

  就是在這樣不安的氛圍下,包青天鐵面無私,為民申冤,民眾透過戲劇叫好,找到心中宣洩不滿的情緒。

  包青天膾炙人口在當時成為小市民正義的化身與希望,雖然戲劇已有20年歷,但只要主題曲一播放,直到現在都能獲得共鳴,就像戲劇歌詞裡唱的流傳在民間經典戲劇莫甚於此。(記者尹順和、宋佾璋、蕭鈺燁報導)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