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沈佩瑤台北16日電)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高齡心臟重症患者也增加。台大醫院今天公布台灣首2例使用新循環輔助系統救助心臟成功個案,有效減輕病患手術負擔,其中7旬高姓男子說,隔天就能行走自如。
台大醫院今天上午舉行「使用新型暫時性機械式循環輔助系統 成功完成2例高風險複雜心導管介入治療」記者會,並邀來台灣首2名重獲新生的患者,分享心路歷程。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助理教授黃慶昌簡報指出,嚴重複雜冠狀動脈心臟病合併左心室收縮功能不全的患者,於臨床治療上一向相當棘手,傳統這類患者以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為首選,至於無法接受手術治療的高齡高風險心臟重症病患,心導管介入治療為另一可行的方式。
黃慶昌表示,心導管介入治療雖然有傷口小、復原快等優點,但術中的風險高於外科手術,稍有差池便可能導致病患循環不穩定、心跳停止而需接受急救甚至緊急開心手術,因此各國專家都建議必要時,可採用暫時性機械式循環輔助系統,包括主動脈氣球幫浦與和葉克膜體外維生系統。
不過,黃慶昌說,主動脈氣球幫浦能提供的循環輔助較弱,於重症高風險病患的幫助較有限,葉克膜則受限於管路較粗、併發症發生率較高及可能加重左心室負擔等缺點,雖然能夠提供全身各器官的循環所需,也不是最理想的選擇。
如今又出現新型暫時性機械式循環輔助系統這個選擇。台大心臟外科暨心血管中心副主任許榮彬說明,新系統跟過去傳統使用葉克膜治療嚴重心臟衰竭患者相比,除可提供跟葉克膜一樣的輸出支持,最大差異在於能減輕心臟負擔。
許榮彬表示,傳統葉克膜雖然可以救病人,但會增加心臟負擔,降低心臟恢復的機會,新系統不但提高病人的循環量,同時降低心臟壓力,是一個相當好的系統,盼健保予以給付。
其中7旬高姓男子分享,當初醫師檢查發現血管堵塞,建議動心臟手術,他聽了覺得有點害怕,沒想到術後第2天就能下床走動,「感覺跟正常人一樣」,以前走到離家約7分鐘的菜市場,中間要休息3次,現在來回走都很輕鬆,包括眼睛畏光等問題也都改善。
另外一名病友9旬黃姓老翁家住2樓,原本爬樓梯要休息好幾次。他說,開刀後上下來回都不會喘,以前坐著都會喘,還喘到頭暈,現在都好了,手術後大概1個多月就恢復差不多9成。
台大醫院表示,新型經皮導管暫時性機械式循環輔助系統目前於國內外取得的適應症,包括高風險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循環支持、心導管介入治療術後、左心室收縮功能嚴重不全患者的循環支持(包括開心手術術後、低心輸出量、急性心肌梗塞後的心因性休克)、及不停跳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術中循環支持。(編輯:張芷瑄)1111116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