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俄烏戰爭一週年(中央社記者曾婷瑄巴黎21日專電)俄烏戰爭改寫世界局勢,也意外成為歐洲能源轉型的關鍵推手,讓各國意識到過度依賴俄國的危險性及發展本地再生能源的重要性。專家指出,俄烏戰爭將成為能源體系改變的歷史轉捩點。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將屆滿一週年,這場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的軍事衝突改寫世界面貌,包括提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角色、強化東歐與北歐國防概念、團結歐盟內部、凸顯中國親俄卻心口不一的尷尬地位等。
然而危機卻也意外成為歐洲能源轉型的重大「功臣」,不僅加速朝綠能發展,也使歐盟各國意識到過度依賴單一國家的危險性,開始積極分散供應來源。
去年2月俄國入侵後,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便揚言切斷天然氣供給,使得進口量超過45%來自俄國的歐洲急忙尋找替代供給,物價連帶飛漲,上千萬人擔心沒有暖氣過冬。
這場對能源體系的打擊史無前例,推動著歐洲發動根本上的轉型。世界報(Le Monde)20日針對俄烏戰爭與能源轉型的分析報導引用國際能源總署(IEA)執行董事比羅爾(Fatih Birol)所言,認為這次的改變不是短期的,「而是將持續未來數十年」。
比羅爾指出,「全球各國政府的回應讓這次危機成為邁向更乾淨、更便宜且更安全能源體系的歷史與永久轉捩點」。
英國石油公司能源展望(BP Energy Outlook)首席經濟學家戴爾(Spencer Dale)也分析,各國渴望強化供給安全、減少化石燃料為主的能源進口,同時提倡本地能源,尤其是再生能源,表明俄烏戰爭很可能加速能源轉型的節奏。
在俄國切斷天然氣後,許多國家為避免斷電,因此重啟或延長石化廠的運作,讓各界一度擔心將重返化石燃料。
然而這樣的回升並沒有維持太久,據歐洲環境與能源智庫Ember在一月底發表的報告指出,去年最後4個月,燃煤發電量低於前年。不僅法國石化廠發電量低於前年水準,在全球平均碳排增加1%的情況下,歐盟整體碳排竟減少0.8%;11月時更達到30年新低。
同份報告也指出,風力發電和太陽能共占2022年歐盟區電力來源22%,首度超越天然氣和核能,成為最大供電來源,且2023年再生能源將持續大幅成長。波蘭和比利時的風力發電增加一倍,德國與芬蘭也各成長56%和50%。
2022年,歐洲能源供應屋漏偏逢連夜雨,不僅法國核能電廠因鏽蝕問題發電量降至歷史新低,且水力發電也因缺水使得產出大幅減少。歐洲環境與能源智庫Ember分析師佛克斯(Harriet Fox)認為,若非如此,燃煤發電回升幅度不會這麼大。
換言之,俄羅斯的威脅讓歐盟團結一致,並很快以兩個面向的行動加以回應:多角化燃料供應,同時加速再生能源投資。
去年5月,歐盟提出REPowerEU計畫,上修所有再生能源發展目標,撥出近3000億歐元的額外預算。去年12月再提出法規,簡化太陽能與風力發電廠的設置。
法國永續發展暨國際關係研究所(Iddri)學者伯格曼(Nicolas Berghmans)表示,經歷這場危機後,「歐洲人很快了解到能源轉型的目標,也就是減少耗電與佈局再生能源,這也與供給安全的議題相容,因此相關的投資是正確的」。
不過,專家也指出,過度投資液化天然氣的風險同時浮出檯面。因俄國切斷天然氣後,歐洲一度轉向進口美國、卡達等的液化天然氣,並投資相關基礎建設。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所長范費德霍芬(Stientje van Veldhoven)表示,過度投資液態天然氣是「陷阱」,須極力避免。
所幸歐盟在經歷俄烏戰爭教訓後,積極開發再生能源,減少對於他國的化石燃料依賴。因此,佛克斯向世界報表示,「由於戰爭,歐洲國家已意識到應該擺脫天然氣,而非只有燃煤」。
再生能源專家勒塞紐(Vincent Jacques le Seigneur)向法國24(France 24)分析,這次能源危機衝擊民眾荷包,讓人民體驗能源依賴的風險。據Ember報告,許多家庭都紛紛加裝太陽能板。
他表示,儘管再生能源開發是近10多年來的趨勢,「但俄烏戰爭確實加速了綠色轉型。它總結了各國對減少天然氣進口重要性的辯論,並真正喚醒再生能源重要性的意識」。(編輯:周永捷)1120221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