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張璦台北16日電)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今天表示,從俄烏戰爭可看見通訊衛星重要之處,初步模擬台灣約需120枚低軌通訊衛星,方能確保24小時通訊不中斷;而B5G、光學遙測與合成孔徑雷達等3大衛星計畫,則是建構台灣戰略科技的關鍵環節。
吳宗信在今天播出的「官我什麼事」節目中指出,台灣太空產業與相關科技發展,從太空中心於1991年成立迄今、已有32年之久;衛星科研方向將延續福衛五號任務,發展光學遙測衛星福衛八號;採「6加2」共8枚,盼2025年發射;前6枚影像解析度1公尺、經處理後可達70公分,後2枚希望可達到50公分解析度。
在精進太空科技能力方面,吳宗信表示,今年啟動合成孔徑雷達(SAR,福衛九號系列計畫),即所謂微波成像雷達,特點是只要衛星軌道正確,晚上可以拍、即便下雨天也可穿透雲層拍攝。
至於今年啟動的低軌道通訊衛星B5G計畫,是否與美國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老闆馬斯克(Elon Musk)發展的「星鏈」(Starlink)類似;吳宗信解釋,太空中心此前只做光學遙測衛星,尚無這方面經驗,將發射數枚實驗用的低軌道通訊衛星,先作為技術展現。
吳宗信指出,台灣雖然在ICT、5G與網通等領域具有一定能力,但都是在「地上」、還未上到太空;因此希望結合台灣優勢,在幾年內展現低軌通訊衛星技術,把台灣產業帶入全世界低軌通訊產業鏈。
吳宗信強調,衛星本來就是戰略科技,從俄烏戰爭可看見通訊衛星重要之處,甚至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在戰時,還可作實況轉播。
他以今年初台馬海纜(國內海纜)事故影響馬祖通訊為例說,成因可能是故意或被船隻不小心勾到,倘若台灣擁有自己的低軌道通訊星系,就可達到24小時通訊不中斷。
吳宗信透露,經初步軌道模擬,台灣約需120枚像Starlink等級、200至300公斤重的衛星,目前雖沒有這麼多枚,但仍可透過其他方法達到一定目的;他指出,衛星的應用服務包括國家安全、民生到災防協助等範圍,太空中心「勢必要擔起這個責任」。
談及衛星影像對國家安全的意義,他指出,除了協助農業處理蟲害及救災資源布局,海南島是中國潛艦重要基地,若台灣遙測衛星一天可去拍5、6次,白天、晚上都可以,再透過觀察其週期(Pattern of Life)變化,就可看出「新建了什麼,推(測)出他們在幹什麼」,這對國家安全非常重要。(編輯:林克倫)1120616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