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辜泳秝斯德哥爾摩18日專電)台灣及瑞典科研團隊合作首次實現了超高精度的玻璃3D列印技術,為奈微米尺度材料與製程帶來關鍵突破,研究成果獲刊登於世界頂尖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台瑞團隊在長達四年的科研努力下,終於突破了光聚合3D列印技術在材料和製程上的限制,首次實現了無需高溫燒結且精度可達數百奈米的玻璃3D列印技術。
團隊成員黃柏瀚在新聞稿中表示,這項突破性嶄新發 現,讓飛秒雷射能將一種常用的無機電子束阻膠(Hydrogen silsesquioxane, HSQ),直接轉化為二氧化矽玻璃,並成功列印出3D環形光學共振器。
研究成果展示了其在奈米光學的應用可行性,為「台瑞二維量子光電器件計畫」奠定了多功能、易整合且高穩定性的材料平台,更預期能讓玻璃3D列印技術可被廣泛應用於奈微米尺度,從而革命性地提升3D奈微米系統的功能和穩定性。
黃柏翰解釋,目前傳統奈微米精度的3D 列印技術大多利用光聚合 (Photopolymerization)原理,需要複雜的有機聚合物作為材料。
然而,這些有機聚合物無法承受高溫和常用的化學藥劑,且其光學、生物相容性和機械穩定性等材料特性有待改善,這嚴重限制了它們在奈微米系統中的應用。
因此,科學家轉而開發抗高溫和抗化學腐蝕的玻璃材料3D列印技術。
近年來科學界雖在製程和精度上取得重大突破,然而現有製程常需在有機聚合物中添加玻璃微粒,然後再以1200度的極高溫將其燒結成連續的整體。這種燒結過程會導致結構嚴重收縮和變形,且高溫使得這些方法難以在奈微米系統中整合應用。
黃柏瀚表示,此次台瑞科研團隊突破困難,實現了無需高溫燒結且精度達百奈米的玻璃3D列印技術,成果也於今年6月7日登上「自然通訊」期刊。
自2019年起,在國科會與瑞典策略科研基金會 (Swedish Foundation for Strategic Research, SSF)聯合獎助下,由瑞典皇家理工學院奈微所(Division of Micro and Nanosystems)教授尼克勞斯(Frank Niklaus)、吉法爾森(Kristinn B. Gylfason)與史德梅(Göran Stemme)帶領台灣教育部公費博士生黃柏瀚與賴立倫,進行高效率且易整合之二維量子光電器件研發計畫。
參與本計畫的學校除了瑞典皇家理工學院(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以外,也包括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及瑞典查爾摩斯工學院(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編輯:陳承功)1120618
新聞來源:中央社
讀者迴響